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巴“泥腿子”国际舞台上唱壮剧 壮族文化传承不衰

百色早报 2017-08-08 09:21 大字

壮剧团在那巴 那巴人自导自演壮剧 壮剧兴趣班的孩子们在排练  

凌云县朝里瑶族乡六作村那巴屯位于凌云县西南部,每年的壮族三月三歌圩,这个平日里安逸宁静的小村子一下子沸腾起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那巴歌圩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北路壮剧的曲调从遥远的年代悠扬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在那巴人看来,壮剧不只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更是那巴人心中的骄傲,是能够留给下一代的宝贵财富。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在传唱中不断汲取新的元素,绽放出更夺目的光芒。

“客家”媳妇演壮剧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寂静的夜空下,群山之中的那巴屯却活跃着。劳作了一天的那巴人走出屋外,在文娱活动中洗去白日里的疲惫。朱慧玲推开家门,来到村文化楼前。这栋文化楼自从建起来后,就成为村民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大家的文娱生活也变得丰富了,每晚欢歌笑语,热热闹闹。

一楼的广场舞跳得起劲,但她远远就能听到二楼飘来的壮剧曲乐声,她走上二楼,很快就融入到剧团的排练中。十多年前她从广东嫁到那巴屯时,还一句壮话也不会说。

朱慧玲和丈夫在广东认识,当年她跟随丈夫回村,恰逢那巴屯一年一度的那巴歌圩,朱慧玲被从未见过的壮剧和长桌宴吸引,更加深了要留下来的念头。“当时是过来看风流街,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很热闹。在这里第一次看到长桌宴,第一次听到壮剧。”朱慧玲说,“我是2004年嫁过来的,我们在广东说客家话,壮话我不会说,但是当时我对壮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来到这里耳濡目染,一年多的时间就学会了壮话。”

如今,朱慧玲已是壮剧团的一员,虽不会唱,但却能听能演,在那巴屯每年举办风流街时偶尔上台表演节目。据了解,凌云那巴业余壮剧团于1954年正式成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剧团,剧团的演出剧本也在与时俱进。剧团中有一出戏叫《新村探婿》,是由广西北路壮剧第十代传人闭克坚亲自编写的。讲述的就是那巴从前在别人眼中是穷山恶水之地,很多人不愿将女儿嫁来此,谁知那巴如今已今非昔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刮目相看。生活条件改善了,越来越多像朱慧玲这样的外来媳妇走进那巴,走进了壮剧团中,共同演奏新那巴生活的美好篇章。

“泥腿子”登上国际舞台不怯场

那巴业余壮剧团因成员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乡里人自嘲为“泥腿子”文化队,大家白天下田劳作,晚上排练。但可别小瞧了这支近百人的团队,它曾多次获得自治区、市、县优秀农村业余文艺队、“农民艺术家”的称号,并把原汁原味的壮剧带到了北京、南京、云南、湖南、贵州等地,演出场次多达1000多场。2016年9月,在香港举办的第一届中华老人体育舞蹈(香港)国际艺术节里,这支原生态农民艺术团队,第一次站在了国际舞台上。

当时要到香港演出的消息一下子在团里炸开了锅。“唱了那么多年壮剧,还没有到过这么远的地方呢!”“我们也要到外面演出,开阔眼界!”……“大家的反应很积极,踊跃报名。”那巴业余壮剧团团长、那巴古乐团第十六代团长闭祖传回忆说。成员们七嘴八舌,经过一番热烈讨论,最后决定一共63名成员出行。那是团队规模最大的一次演出,来自那巴屯的“泥腿子”们站在国际舞台上,自豪而又大方地“秀”出家乡的文化。

谈起香港那一次印象深刻的演出,壮剧团成员陈小艳告诉记者,自己当时内心是激动的、兴奋的,“兴奋激动,但是却不会怯场。”陈小艳加入剧团已有十多年,从学校毕业后,陈小艳就回到那巴屯学习壮剧,如今已经是剧团的骨干成员之一。“加入剧团是因兴趣爱好,村里人人都会唱壮剧,我们从小就受这样的文化熏陶。”壮剧团逢年过节便四处走动演出,将北路壮剧的文化带到各地,大家以剧传情,以剧会友,互相交流经验。

陈小艳的壮剧经历也是剧团渐渐由内走向外的历程。“我们壮剧团经常到外地演出,走过很多地方。刚开始加入剧团的时候,确实有些害怕,不敢唱。先在村里唱,后来到周边各地去参加活动,参加得多了就不害怕了。”陈小艳笑道,“只要一听说要到外地演出,大家都很开心。”

孩童“入戏”传承壮剧

下课铃声响起,朝里瑶族乡民族学校的孩子们涌出教室外玩耍,在玩闹声中细听,一楼的一间教室里传来整齐的壮语歌声。教室内,30多个孩子整齐地站在台上朗朗高歌,声音稚嫩却高亢嘹亮,台下,两位老师吹笛拉弦,合出一首悠扬婉转的曲子。教室外有不少孩子被声音吸引,他们趴在窗台上,露出一个个小脑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

这是该校的壮戏兴趣班在排练。壮戏兴趣班是一个以传承为目的的团体,由还在念小学的30多名孩子组成,每周一、三、五下午,孩子们用一节课的时间聚集在这里进行排练。他们当中有学唱歌的,也有学乐器的,孩子们虽然年龄不大,却有自己的想法。

“我喜欢用壮语唱歌,歌声可以表达情感,以后,我想像剧团里的叔叔阿姨一样,到北京唱壮剧。”兴趣班成员林婧同学说。

“我们学壮剧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我家里就有人是唱壮剧的,学习壮剧,就是为了能够一代一代地把壮剧传下去。平时排练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特别好玩。”罗红玉同学说。

壮戏兴趣班的老师正是闭祖传,他告诉记者,对于兴趣班的孩子们学习壮剧这件事,家长都很支持。“家长全都是很积极的态度,让孩子放心大胆地去学。”闭祖传说。

朝里那巴歌圩、北路壮剧的文化在九百多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中沉淀下来,在那巴人的意识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正如闭祖传本人所言,自己是受父亲闭克坚影响,第一次接触北路壮剧的曲调,是家中挂着的马骨胡。“听父亲拉奏马骨胡,自己也产生了好奇。”因此,他也希望壮剧能够后继有人,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亲自上阵对兴趣班的孩子进行培养。

壮剧曲调再次响起,孩子们放声高歌,他们是那巴的新希望,质朴如同那巴人那一份对壮剧原汁原味的坚守,朝气蓬勃就像那巴新生活绽放的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穿过圩场》

作者:罗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28.00元本书是凌云作家罗南的散文集,入选2015年度中国作协全国少数民族重点扶持作品项目。作者以自己的出生地——凌云县逻楼镇山逻街...

凌云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凌云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