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行医数十载 恩情不忘世代传 天津支边医生后人家属采访记 □特约记者 蒙源谋 张春云 陆镜宇
弹指一挥间,转眼50年。在纪念百色起义90周年之际,有一批人也迎来一个特殊的纪念日——50年前,天津支边医生来到广西,谱写“扎根边疆,无私奉献”之歌。近日,“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50周年(百色站)图片巡展在百色市举办,记者随天津支边医生后人一同参观,听他们讲述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当年随父母来到百色市乐业县甘田卫生院的时候我们才10多岁,在甘田上过学,转眼50年过去了,现在大家都退休了。百色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在乐业还有房子,平时也经常回来。今年大家约好一起回来走走看看,共同回忆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机缘巧合之下遇到此次巡展活动,我们非常激动,也很感动。”天津支边医生家属张红玫感慨地说。
50年前,天津支边医生们响应号召,举家辗转来到广西,深入各地开展工作。此次图片巡展通过“时代呼唤津桂连心”“扎根八桂无私奉献”“铭记历史岁月如歌”三部分,展现了他们在百色等地工作的心路历程和感人事迹。
同是天津支边医生后人,看到过去的点点滴滴,王璐非常激动。她说:“50年前我们一家三代刚到甘田时,条件非常艰苦。从北到南,地域跨越大,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不习惯。住房是泥砖围的,没有煤炭煮饭,要去山上砍柴,没有自来水要到两公里外去挑水,我们放学了到处去捡牛粪当肥料……那个时候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是大家都很纯朴,彼此之间感情很纯真,互帮互助渡过难关。”她回忆初到甘田卫生院时,医院无医、无药、无电、无水、无手术室、无器械,当地农民拿着灵芝、麝香等名贵药材却不认识。“天津医生”就是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创造了奇迹:没有手术室就自己建,没有手术床就自己搭,没有消毒水就用锅头煮,药品不足就自己办起土药厂自己制,还积极进行“传帮带”提高当地医生技术服务能力。当时医生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手术,十几名医务人员不分男女全上阵,在七八台手电筒的微光下,花了十几个小时保得一位难产产妇大小平安。2014年,王璐的母亲离世,临走前还叮嘱她:“时代变了,很多人也变了,希望你不要忘记曾经的经历,永葆初心。”这次回到百色,她看到大家生活得很好,感到非常开心。在参观时,恰巧遇到乐业县卫生健康系统代表一行人,其中一位是甘田镇卫生院现任院长黄立团。黄立团说道:“当年‘天津医生’在甘田卫生院工作时挖的水井,我们建新楼时都舍不得埋掉;当年他们诊疗用的一些旧器械、拍下的旧照片我们也都还保留着。今天来参观图片展,我们再一次受到深刻的精神洗礼和党性锻炼。我们要学习他们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除了甘田镇,天津支边医生还在百色市其他偏远山区留下许多感人事迹。1969年12月,在当时的隆林德峨公社卫生院,顾忠会和杨兴蓉夫妇等12名天津支边医生,牵着马、驮着药物器械,越高山、穿峡谷、涉急流,到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巡回医疗服务。他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创立的“马驮医院”成为全国医疗卫生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马驮精神”。
参观结束后,“天津医生”家属和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一同到市区解放街看望慰问曾与“天津医生”一起奋斗过、现年82岁的医务工作者李树荣女士。李树荣回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每位支援的医务人员都从专职专科变成了全科精通医生,一专多能,掌握内、外、儿、妇、鼻、眼等各科常见疾病防治技术,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推动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巨大努力和突出贡献。此外,医生家属中有教师、工程师、科研人员等,他们也都因地制宜发挥特长,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据了解,50年前,有近2000名天津医务工作者、8000多名家属,分别落户广西8个专区73个县176个边远公社卫生院。其中,270人奔赴百色各县、公社。到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天津支边广西的医生和随行家属陆续返回天津或前往其他地方工作,但仍有60多名医务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留在广西,目前留在广西且在世的天津医生还有30多名。
新闻推荐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能够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森林形成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有时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然而,火灾却能...
乐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