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有你 □黄秋琪

右江日报 2018-11-13 09:06 大字

近日读了不少文友写的“我与右江日报的故事”的文章,在我的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右江日报》是我童年生活的调味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乐业县大石山区的一个偏僻乡下上小学。受当老师的父亲影响,我喜欢在课余浏览各种课外读物。当时乡下没有图书馆,我买了好多小人书,但看完后总觉得不过瘾,反倒是父亲订的《右江日报》副刊连载的小说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我,让我欲罢不能。刚刚看完一期,我便会迫不及待地等待下一期。《右江日报》成了我童年生活的甜蜜期待。

《右江日报》是我写作的基础。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放弃高中,选择上中专。进入中专学校,文化课的分数已不再是学习的重点,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课外阅读。当时的学习读书风气很浓,大家课余大多都自觉到图书馆读书阅报。记得学校的相思湖旁边就是图书馆,远远看去,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的图书馆大楼高大巍峨,就像一座令人向往的神圣的文学殿堂。走进图书馆,一楼开设有阅报栏。当时也许是为了排遣思念家乡的苦闷,我把阅读《右江日报》当作每天必修的功课,每期都要先睹为快。每次快关门了,才依依不舍地借上几本大头部的文学名著回宿舍再啃。

有一段时间,我欣喜地发现《右江日报》开设了文艺周末增版。当时的编辑是周广生前辈。就是这一增版,让我有机会读到许多趣味横生、脍炙人口的随笔、散文、评论等文艺作品,同时也深深感染了我,唤醒我沉淀记忆中的许多往事。

1993年的某天晚上,我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情,一气呵成完成处女作《往事》投到《右江日报》。令我没想到的是,文章很快就刊登出来了,而且还是周末增版的头条。此外,《右江日报》还刊登出我的读者来信,给我寄来样刊。第一次看到铅印的名字,我又害羞又激动。我把报纸藏起来,在无人的时候才偷偷拿出来反复阅读,心儿就像小鸟般欢唱。

暑假,我回到家乡,父亲告诉我,我写的那篇散文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很多人甚至还在猜测那篇小文是不是我写的,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想向我当面求证,让我暗地得意了一阵。再后来,我收到平生的第一笔稿费:20元。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外水。我没舍得花掉,而是拿去买了邮票和稿纸,还给自己买了两本名著,算是对自己小小的鼓励。这以后,我的写作兴趣一发不可收拾,写稿投稿的热情空前高涨。有一阵子,我甚至还不知天高地厚地做起作家梦。

然而,现实没有理想中那么美好。毕业后,为了照顾退休回田东的父母,我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教师事业,进了当地的煤矿,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办事员。当时我所在煤矿离林逢镇有3公里左右,出入无车辆,跟外界联系的就是一台公用电话,办公场所是几排摇摇欲坠的破烂瓦房,让我一看透心凉。没有娱乐场所,工会室里唯一的黑白小电视图像就像雪花一样,根本没法看节目,工作和生活相当艰苦。在理想和现实的严重落差中,唯一让我安慰的是,每天邮递员骑自行车送来的《右江日报》。这个时候,《右江日报》变成了我的精神粮食,也像一束火种,点燃我对生活的希望。

之后,由于企业效益欠佳,我几次面临待岗。然而,我并没有因此而对工作生活失去信心,相反,我利用这些难得的休息时间,静下心仔细研究学习《右江日报》等报纸的每一篇文章,开始给《右江日报》各个版面投稿。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00年开始,我开始陆续在《右江日报》上发表各类文章,编辑老师也给予了我关注和指导。2013年至2014年,我连续两年获得《右江日报》优秀通讯员的荣誉称号,成了所在企业唯一获得地市报刊表彰的通讯员。后来,我在《右江日报》发表文章引起了领导对我的关注,把我调到能发挥我文字特长的岗位,为我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右江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一直在报纸的质量上狠下功夫,可读性、趣味性和大众性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可和喜爱。同时,《右江日报》紧跟党在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让广大关注百色发展的文友、读者们利用网络平台随时都能阅读到右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把百色的好声音、正能量、好经验、好作法传递到全国各地,树立百色人的好形象,打出百色的好品牌。

回想与《右江日报》携手的几十年风雨历程,万千感慨汇成一句:感谢有你!期待《右江日报》明天更美好!

新闻推荐

花坪镇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本报乐业讯近年来,乐业县花坪镇通过优化服务工作,提高健康医疗保障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筑牢...

乐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