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知青生活的那些事

右江日报 2018-02-02 13:32 大字

常常听到人们说:“人老了,都喜欢回忆过去。”我不喜欢回忆过去,甚至过去好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离我远去,遗忘得烟消云散。但说来也怪,虽然年华慢慢老去,有的事情却刻骨铭心,萦绕脑际,深印脑海,想抹也抹不掉。就像电影的一个个镜头,常常一幕幕地从眼前闪过。

镜头推到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1973年高中毕业,那年十六岁的我和九位同学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伟大号召,到地处云贵高原的乐业县幼平公社幼里大队上里生产队插队落户。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会知道插队落户的那些酸甜苦辣,我多么想把这段酸甜苦辣的往事完完整整都写出来,让我的同龄人尽情地分享,让年轻人对这场运动有所了解。可是就像我前面说的,许多远去的记忆,很难唤回,只有那些永远抹不掉的记忆留了下来。我只能把这些记忆用我的笔写成像电影脚本的一个个镜头呈现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来分享那段知青生活的一些有趣的事。

镜头一。那是我们到生产队落户后的第一天参加生产劳动的有趣的事。这一天是上山收桐果,出发前,生产队给男知青们每人发了一条扁担和两个没有绳子的箩筐。一领到工具,个个都傻了眼,不知所措,没有绳子怎么挑担子呢?当即请教了生产队韦生队长,他说:“走山路挑担子是直接把扁担挑在箩筐上,不用绳子的,你把扁担穿进两个箩筐的耳朵固定好,就行了。”大家按他的说法去做,挑起担子,跟着社员们往种有桐果林的山坡上走去了。到了桐果林,大家开始收桐果,有的爬到树上,用竹竿把桐果一颗颗地打到地上,有的在树下捡,不一会儿功夫,每个人都装满了两箩筐。可是当大家满怀喜悦的心情,挑着丰收的果实下坡的时候,可笑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脚一踩空,重心朝下失去平衡,担子从肩上滑下来,满满两箩筐的桐果,滚下了山坡,自己也翻了几个大跟斗,衣服被树枝勾破了,脸也刮伤了,有幸的是没有伤到筋骨。我爬起来捡起箩筐,沿着陡峭的山坡一个一个去捡回桐果,累得要死不说,真是啼笑皆非,弄得狼狈不堪,那天晚上很晚才回到生产队。后来,我才知道上山下山挑担子不用绳子是为了适应山区的路径地理特征,上山下山方便行路才这样做,只要你掌握好平衡,就没问题了。而且山里到处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到处是枝杈纵横的山间小树,挑担走路,有绳子就会被树叉缠住,无法在小道上转弯。

镜头二。那是我们训练小牛犁田的有趣的事。上里是一个壮族村落,从上一辈传下来的传统是干农活都是男人犁田,女人插秧,分工非常的明确。我们男知青要成为真正的农民必须学会用牛犁田,那么训练小牛犁田就提上了议程。我们向生产队申请训练小牛犁田,得到同意后就开始了训练,我和知青组长黄永盛牵着一头一岁半的小牛去请教一位老农,他告诉我们训牛的方法,就是一个人在前面牵牛,一个人在后面掌犁,并教了我们训牛的一些简洁的“壮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训时,小牛根本不听话,到处乱串,乱奔乱跳,不走该走的路线。鞭它走它不走,鞭得太用力它又猛跑,牵牛的人被小牛撞翻,掌犁的人被拖倒在地,我们两个人都变成了泥人。小牛拖着犁从这块田到那块田来回地乱跑,场面混乱不堪,在田埂上观看的人笑得前俯后仰。头两天的训练,可谓是徒劳无功,我们开始打退堂鼓。可村里的人告诉我们,训练一头小牛犁田,一般需要三到四天,要坚持,不要放弃。确实,到了第四天小牛就乖乖地听我们使唤了,终于成功了!我们俩高兴得在田里尽情地欢呼雀跃。原来耕牛是这样练成的。我们知青组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耕牛,我们真正地融入了生产队这个大家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四十五年过去了。这些有趣的事是我知青生活岁月中一个生动的缩影,也是我知青生活海洋中一朵美丽的浪花……

我常常梦想回到那青春涌动的年代,回到我插队落户的地方——上里,再当一回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然而生命的演进,时代的变迁,时光的无情,再也回不去了!就让这些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和那些永远抹不掉的有趣片段驻留在我的心里,让它永远伴随着我幸福快乐地走下去……

新闻推荐

苦寻一年多找到救命恩人

近日,乐业县鸿顺出租车公司负责人郭元发刚到公司办公室,一位50多岁、皮肤黝黑的男子拿着一面锦旗迎面走来,还非常兴奋地喊着:“终于找到救命恩人了,真是感谢你们啊!”这让郭元发一时摸不着头脑。...

乐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