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宣布灭绝的东黑冠长臂猿,在靖西拥有一处“秘密方舟” 记者带你探寻 全球最稀有之猿

南国今报 2021-03-31 13:53 大字

虽然东黑冠长臂猿完全能直立行走,但它却是纯粹的树栖动物。黄嵩和 摄 靖西中越边境的喀斯特雨林,是东黑冠长臂猿在地球上珍贵的栖息地。

今报记者巫碧燕

20世纪50年代,东黑冠长臂猿曾被宣布在地球上灭绝,直到2006年,我国才在广西靖西邦亮村发现它们的踪迹。目前,东黑冠长臂猿全球仅存140余只,我国境内仅33只,其余在越南境内。3月19日,记者与科研和摄制团队进入邦亮,去追寻这个星球上最稀有的猿类。

1

寻猿

东黑冠长臂猿的“中国方舟”

因发现时间较晚,数量稀少,全世界至今没有任何东黑冠长臂猿的标本或者人工养殖活体,因此,中越边境上的一片喀斯特雨林,成为全球研究东黑冠长臂猿的唯一观察场所。

中山大学教授、国际知名长臂猿专家范鹏飞说:“虽然我们发表了大量科学论文,但绝大多数公众仍然没有机会到森林中一睹东黑冠长臂猿的风采。”

3月20日,记者及科研团队一行人翻过靖西市壬庄乡邦亮村的一道绝壁,来到一片与世隔绝的神奇之地——干枯的石苔在石壁上写下“黑色密码”;濒危的带叶兜兰倾泻如瀑……这里,便是总面积6530公顷的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33只东黑冠长臂猿的“中国方舟”。

保护区里的植被从石缝和腐殖质中挣扎着长出来,许多石头的表面锋利如刀刃,地上尖锐的石坑被腐叶覆盖。记者一不小心踏空,小腿便被石刃刮掉了几块皮,手套也被划破,有山蚂蝗钻了出来。

或许,这就是东黑冠长臂猿能在此幸存的原因。

2

听猿

喀斯特雨林中的“歌唱家”

3月21日清晨7时30分,保护区一号营地,所有人突然放下手里的东西,来到营地外。原来,远处传来猿群极具穿透力的和鸣。

竖耳倾听的人里,有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博士研究生马海港,他所在的团队研究过国内多种长臂猿的叫声,大家一致认为,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声最为动听,是当之无愧的“森林歌唱家”。

“东黑冠长臂猿警觉性高、数量少、领地大。”保护区科研监测小队队长李兴康说:“闻声寻猿是追猿者必备的技能。

一号营地处于东黑冠长臂猿G1群的领地内,G1群共有一只成年公猿、两只成年母猿、5只未成年的小猿,是中国境内数量最多、领地最大的猿群,达15个山头。每天清早,它们会发出悠长的啼声,继而开始一天的活动。人类通过啼声确定大致方位后,必须尽快赶到最近的观测点,否则会与猿群失之交臂。

这一次,大家判断猿声在营地上方的4号观测点附近。李兴康背上背包,独自一人去了4号点,他成为当天第一个见到长臂猿的人。

3

追猿

快速爬到山头上架机位

当日上午9时19分,记者与护林员、摄影师一起,以最快的速度攀爬到4号观测点对面的山头上,架起机位。

9时32分,护林员用望远镜看到猿群在4号观测点附近的垭口出现。

9时38分,猿群下降至谷底。40分钟后,它们翻到另一座山头后,不知所终。整个过程,摄影师只远距离拍到了一张“很勉强”的照片。

大家顾不上吃午饭,马上兵分两路,前往猿群可能去往的区域。其中,李兴康去6号观测点等待,下午4时左右,他看到猿群在一棵树上短暂出没,并听见猿群发出了特有的警叫声。

“有可能是它们发现了蛇雕之类的天敌,或者感知到了陌生人类。”李兴康说,未来几天,很可能看不到它们了。果然,3天后,G1猿群才重新回到护林员的视野。

或许,猿群是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名词解释

东黑冠长臂猿

东黑冠长臂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

东黑冠长臂猿是分布于东南亚的树栖小型类人猿,体长约50厘米,成年雄性和未成年个体全身黑色,成年雌性个体身呈浅黄色到橘黄色,黑色的冠斑一直延伸至背部中央,脸部周围有一圈长且紧密的白毛。据介绍,东黑冠长臂猿以家庭群为单位进行活动,一个家庭群一般有4~9只个体。

东黑冠长臂猿繁殖间隔时间长,平均三年才生一胎,一胎只生一只,所以每增长一只都很珍贵。

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从2009年保护区初建时的3群19只增至目前的5群33只。

新闻推荐

铁路运输能力增长77.8% 列车开行对数创新高 清明假期广西将有180万旅客乘火车出行

本报讯(记者黎兆齐通讯员莫育杰)清明小长假将至,昨日,记者从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宁局集团公司)获悉,为有效...

靖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