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城乡美景 建宜居家园 “十三五”期间广西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综述

广西日报 2020-12-27 07:15 大字

本报记者骆万丽通讯员王凌云实习生王文怡

生态宜居,是居民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追求与梦想。

“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和谐宜居的城乡人居环境,让居住环境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5年来,全区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家园秀美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画卷不断舒展。

密织保障网络

从“忧居”到“优居”

今年6月,百色市靖西市新甲乡仁龙村布密屯的村民张铧天开启了新的生活:搬离了人畜混居的木瓦房,住进了由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兜底保障性质的新居——60平方米的房子,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一应俱全,采光良好。“这辈子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知足了!”张铧天感慨。

“安得广厦千万间”曾经是寒门百姓“忧居”之苦。“十三五”期间,一场以实现“贫困人口不住危房”为目标的住房安全保障战役,让许许多多像张铧天一样的困难百姓“住有所居”不再只是梦想。

两年前,柳州市柳西环卫所工人韦进学夫妇达成了多年的心愿:在离工作地点最近的桃花源小区,申请到了一套两房一厅的公租房。夫妻俩拿出3万多元积蓄置办了崭新的家具家电,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居,“租金便宜,环境也好,再不用在城中村四处租房了。”

借助环卫公寓加快建设以及降低环卫工人申请公租房准入门槛、对环卫工人实行定向分配等措施的出台,2018年以来,广西已有7900多名环卫工人的住房难问题得到解决。

崇左市幸福家园小区,56岁的崇左东亚糖厂退休职工邓阿姨在阳台上惬意享受阳光。从阳台向外眺望,看得见小区里盎然的绿意,还有一排排向远处延伸的崭新楼房。“以前是一家老小几代人挤在50平方米的棚户区里,如今搬进120平方米的大房子,舒服多了。”

由梦想变为现实,一处处让人安居乐业的房子折射出5年来百姓生活的深刻变化。

5年来,我区围绕“住有所居”的目标,持续建立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住房保障网络越织越广、越织越密。

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8万户,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26万户,全区156.3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区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61.68万套,基本建成60.67万套,公共租赁住房累计分配入住44.45万户,全区住房保障覆盖率超过25%,解决了200万户新市民及特殊困难家庭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十二五”期末的38.6平方米提高至2019年的43.6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

从“忧居”“蜗居”到“安居”“优居”,这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更是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在不断提升。

刷新城乡“颜值”

留住美丽乡愁

城乡环境,承载着百姓的期待,也承载着浓浓的乡愁。5年来,我区以新一轮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为契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桂风壮韵彰显的城乡新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今年春节,从福建打工回来的阳朔县阳朔镇鸡窝渡村村民徐江选择结束漂泊,在家乡搞起了农家乐。

这一抉择源于家乡风貌的变化。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以前的鸡窝渡村还真是‘名副其实’,鸡栏、猪圈等废旧房屋多,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徐江说。

去年,阳朔县开展规模空前的乡村风貌提升专项整治工作。改造后的鸡窝渡村,把废旧房子变成了漂亮的庭院,与旖旎的山水相得益彰,成为游客争相而至的网红打卡点。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我区下大力气破除农村环境脏乱差顽疾,深入开展乡村风貌提升、农村“厕所革命”以及改水、改厨、改圈等工作,逐步塑造和形成“传承文明、桂风壮韵、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乡村风貌。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区累计完成6.22万个村庄“三清三拆”,实施3.65万个基本整治型、811个设施完善型、175个精品示范型村庄整治改造,建设69条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描绘出富有桂风壮韵的乡村新貌。

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城市也在创新发展中更为生态宜居。

沉淀、过滤、消毒……经多道工序的“淬炼”,混浊的污水变成了汩汩清流。2019年9月,我区规模最大且处理标准最高的污水处理项目——南宁市江南污水处理厂水质提标及三期工程如期建成运行,首府南宁污水处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5年来,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我区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2019年全区城镇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85%、98.15%、96.37%、99.97%,提前并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小坡檐、马头墙、花格窗,冬日的余晖下,桂林市漓江西岸,古老的靖江王府静静伫立,韵味凸显。

5年来,广西全面推进“城市双修”和城市设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累计划定并公布35片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531处历史建筑,让人文历史的传承与城市的发展共生共荣。

柳州,这个工业重镇有着不一般的“诗意”:每年春天,20余万株洋紫荆花浪潮涌,让城市“陷入”花的海洋;每天,所有公园对市民免费开放,一座座公园“镶嵌”在绿意盎然的城市里,生活处处皆有景。

5年来,“开窗见绿、出门入园”,这样的美好愿景不仅在柳州,也在全区各地逐步成为现实。据统计,2019年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43%,建成区绿地率34.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9平方米,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加4.77%、3.94%和3平方米,建成城市绿道超过1500公里。

要“面子”更要“里子”

提升城镇发展品质

初冬的南宁,沙江河静静流淌、清澈见底,沿岸草木葱茏、一步一景……

多年前,这里曾是一条臭水沟。2019年1月,随着广西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沙江河污水处理厂通过验收,将流域内所有污水直排口拦截、采集、净化,沙江河脱胎换骨,成为清洁的源头活水。

沙江河的美丽蜕变,正是“十三五”期间我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生动写照。

城市发展,“面子”和“里子”互为支撑,相辅相成,才能真正经得起实践、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5年多来,我区把宜居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城市发展成就的重要尺度,不断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城市病”等问题——

水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全区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310平方公里,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或基本消除率达100%,“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地下管网建设全面启动,打通城市地下脉络。目前累计建成污水、雨水、雨污合流管网2.58万公里,供水管网3.08万公里,天燃气供气管网10189公里,新开工地下管网3500公里,全区城市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持续增强。

城市更新有力推进,促进城市转型发展。2019年以来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9.48万套,涵盖9238栋楼房;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预计可改善58万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

让城市融入自然,让绿色溢满城市,让幸福簇拥市民……一座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让八桂大地处处美景如画。

新闻推荐

百色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打造广西沿边经济带新引擎

雷小华建壮《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广西“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特别提到,推动东兴、凭祥、百色三个国...

靖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