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汤亮村

桂林日报 2020-10-13 23:43 大字

□蒋忠民

祖国西南边陲的安宁乡汤亮村,一个没有河流的村庄。喀斯特地貌让老天洒向这里的雨水都哧溜哧溜地钻到了地下溶洞里去了,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汤亮村就是一艘航行在地下河上面的船,只不过之间阻隔着一层岩石而已。

“八一”前夕,追寻优秀军转干部、倒在扶贫工作岗位的第一书记张华足迹,我们来到汤亮村。汤浓屯前的水田里,微风吹过正在拔节的禾苗,漾起层层绿浪。绿植繁茂的石山上,各种灌木藤蔓交缠,鸣蝉与小虫的合唱此伏彼起忽高忽低。偶有野花探出头来,迫不及待地绽放星星点点的小花,或白或黄或红,在夏日的锦绣上,增添丰富的色彩。

马亮屯后,一条扶贫产业路攀爬上石山半腰,向石山深处延伸。转过一个弯,便是一段长长的下坡。高耸的石山中间难得的一小片稍微平坦的地方,搭建着几座绿色的钢架屋子,半墙,里面是一排排自动化升降的可以悬挂许多供桑蚕“上山”吐丝结茧竹框的架子。这便是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派驻汤亮村第一书记张华生前力主,并且得到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大力支持修建的桑蚕生产养产分离的蚕房。

作为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不久便被派到边陲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张华,始终保持军人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作风,他谢绝了乡里的好意,不住乡政府安排的宿舍,坚持住到条件简陋艰苦的村部。短短两个月,他足迹踏遍汤亮的每一座山,走访了汤亮每一户贫困户。刚进村的“白面书生”晒成了“黑脸包公”。

靖西地处中越边境,多山少地,紧靠边境的安宁乡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海拔八百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里粮荒荒”曾是汤亮村的真实写照。熟悉了村情民情的张华,一眼看中了马亮屯后那个叫弄恒的地方。他直截了当对村党支部书记说,自己看中了弄恒石山窝里的那个地方。张华将自己的构想和盘托出,并且说干就干,与村支书到马亮屯多次召开村民会议,解说修建蚕房对村民的好处。

村民先是反对,继而犹豫,最后接受。一个月后,几个崭新的绿色棚顶的蚕房修建起来,给荒凉冷清的弄恒山窝,增添了亮色和生气,成为汤亮村乃至安宁乡现代养蚕示范基地。马亮屯乃至整个汤亮村村民,但凡种桑养蚕的,无不享受过这蚕房带来的好处。

张华将部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带到了汤亮村,一心为民的军魂在汤亮村闪亮。当他突发脑溢血倒在第一书记办公室后,汤亮村村民为之悲痛。悲痛之后,是更加努力为家乡脱贫而奋斗,很快就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弄恒石窝里,与几座蚕房为邻,一大片百香果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这是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干部刘力源接任汤亮村第一书记之后,引进的优质百香果种植公司的基地。干旱的坡地上,生长旺盛的百香果绿油油的藤蔓间,硕果累累。已经成熟泛着紫色的百香果陆续被采摘,尚未成熟的百香果绿中透白,光滑润泽,很是喜人。硕果间,有酒杯大小圆盘状的紫色花蕊的百香果花正在绽放。管护技术员说,等这一批百香果全部采摘后,那些花就陆续生长成为秋果。这里的气候和土壤,特别适合种植优质百香果,尤其是一茬两熟更使种植效益增加。他们公司也是被汤亮村第一书记的诚意打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这个边陲石山区。不承想,经过测土,经过气候分析,这里是优质百香果生长的最好地方。于是,他们第一批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下了他们自己选育的紫金刚百香果。

不远处的厂棚里,几个工作人员正在忙碌装箱,准备发往北京。紫金刚百香果浓郁的香味和适度可口的酸味,特别受北京等北方市场消费者欢迎。公司合伙人小沈,曾经是北京一名能干的金融行业从业者。自从结缘紫金刚百香果,结缘汤亮村弄恒这个石山窝,她专程来到这里,每天直播,让更多人看到他们阳光充沛的基地,看到没有河流的村庄和石山,看到百香果如何生长,从而对这里产的百香果充满信任与期待。她高兴地说,别看这里石头嶙峋土地贫瘠,种出来的百香果那是别的地方不能比拟的。他们的百香果,都是采摘一批售罄一批。

路下方还有一片约200亩的石山荒地,是这个公司下一个目标。村里与他们达成的共识是,农户以土地形式入股,大家共同致富。

斯人虽然离去,军魂长存汤亮。如今,汤浓屯雨季内涝,马亮屯旱季缺水,陇读屯、立论屯盘山道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且通信信号非常弱等棘手难题,一个个被攻破。今年全力打造建成百香果产业示范园,推动成立全胜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边贸互市,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新闻推荐

勇救落水者 传播正能量 记第三届百色市道德模范钟腾升 □本报记者 陆照德

看到别人处于危难时刻,他没有太多的思考,只做出了一个选择——纵身一跳,救人!他用一个普通农民真挚的情感诠释着中华民族...

靖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靖西市,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