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穷帽子” 走上致富路 靖西市龙邦镇大莫村走访记 □本报记者 符庆琰
靖西市龙邦镇大莫村地处中越边境。这里居住着259户1192名壮、苗等少数民族同胞。走进大莫村,青山环抱,绿树掩映,红旗招展。一栋栋崭新的楼房矗立在干净的街巷边。边境群众生活的新变化处处可寻,脸上的幸福笑容随处可见。
可谁也想不到,这样的一个美丽乡村,曾经的贫困发生率高达82.8%,是靖西市最为贫困的一个村。据该村村支书苏华标回忆,当地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山地、少耕地。曾经,仅仅靠种地吃饭的村民们日子过得并不舒坦。为了找寻出路,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在村里,久而久之,大莫村成了“空壳村”。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深圳市龙岗区对口帮扶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大莫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村以发展养牛、养猪及种植优质稻、杂粮杂豆、牧草等特色产业为主,产业覆盖率达100%;水、电、路均得到全面解决,村内还建有办公场所、宣传栏、篮球场、农家书屋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
“现在房子好了,车也有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有了党的扶贫政策,我才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以后我还要把产业进一步做大,让今后的日子更红火!”大莫村村民吕朝乖说。他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5口人,儿子女儿都在读书,还有一位80多岁的母亲,此前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夫妻俩外出务工所得,由于没有技术,收入微薄,一家人生活困难。通过精准帮扶,在驻村工作队的带动和扶持下,吕朝乖学会了养牛、养马技术,年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2018年底摘下“穷帽子”。
养牛不仅是吕朝乖的脱贫“法宝”,更是大莫村的特色养殖业。2018年,该村借鉴深圳社区股份公司发展经验,成立村集体股份公司,与来自深圳的企业合作建设生态养殖场,发动村民种植牧草,实现“集体变公司、村民变股民”,推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共同携手奔小康。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春楠左右江革命老区民族文化多彩、红色资源丰富,同时是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河池市市长唐云舒委员建议,从国...
靖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西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