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东黑冠长臂猿

广西日报 2020-01-19 06:53 大字

黄嵩和 广西博物馆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5年来一直关注广西独特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并进行拍摄,曾荣获2006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一等奖等国内外众多奖项,诸多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等报刊杂志。 成年后的雌性猿毛发会蜕变成黄色,雄性则会一直保持黑色。 17时左右,长臂猿便开启了它们的夜宿时间,这是猿群的大女儿带着自己的弟弟正进入梦乡。 2019年10月13日出生的这只猿婴,标志着目前在中国这一物种数量增至33只。 近距离观察东黑冠长臂猿时能感受到它的眼神之中充满了灵性。 东黑冠长臂猿的食谱以野果、嫩叶为主兼食鸟类昆虫等。 在果实匮乏的冬季,母猿带着自己的孩子觅食正在萌发的芽苞。 它们拥有超乎寻常的视力和听力,丰富的面部表情甚至能在族群成员间在不发出声音时进行交流。 东黑冠长臂猿固定的家庭结构为“一夫两妻”,家庭建立两年后便开始有幼猿出生。兴旺稳定的族群数量可达到9只。 在全世界400多种灵长类动物中,猿类的基因以及行为最接近人类。这是黄连猿群的大公猿和母猿在互相拥抱。 幼猿牢牢地攀在母亲怀里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本领。 扫一扫,关注“我在靖西追踪东黑冠长臂猿”

20世纪50年代,东黑冠长臂猿曾被国际权威的灵长类专家宣布已经在野外灭绝,直到2006年,专家在中越边境进行的一次野外调查发现了它们的踪迹,才让这一物种重回人们的视野。这片位于广西靖西市与越南高平省重庆县交界处的喀斯特季雨林,成为仅存的100多只东黑冠长臂猿在这个星球上最后的栖息地。中国境内,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保护区的多年努力下,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由当初的3群21只发展到目前的5群33只。

一年多前,当我第一次进入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东黑冠长臂猿追踪拍摄的时候,完全无法想象要拍摄这个稀世罕见物种的难度有多大。在这片无人涉足的森林里风餐露宿,一不小心便极易遭遇毒蛇、蚂蟥以及各种具有危险性的不明生物;连绵不断的喀斯特峰丛,身处其中连天空都难以见到一片完整的,满目尖锐锋利的石头,没有水源,连一寸搭帐篷的平地都难以找到。

我选择跟踪的猿群是相对来说拍摄条件算最好的一群,只要能听到它们的鸣叫便会知道大概它们所处的方位,我把它们称作黄连猿群。据专家介绍,黄连猿群“家庭”建立于2010年,家庭基本结构为“一夫两妻”。2019年10月13日,第5只幼猿出生,自此,该猿群成员达到8只,成为这一地区最大的长臂猿家庭,我也有幸见证了这个家族的发展壮大。

经过长时间观察和分析,我逐步弄清了黄连猿群各成员的体貌特征和行为习惯,我对它们是如此熟悉,就算它们任何一只单独出现在我镜头前都能认出来。也因为猿群习惯了我的存在,才使我有机会近距离拍摄。

作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我从未见过一种动物如此的像人。它们的手拥有5个手指,吃水果时会挑选、会剥皮,对孩子无比宠溺、对长辈心怀敬畏,它们的眼神之中充满了灵性,他们的叫声十分优美而且极具穿透力,通过升调、降调来表达喜怒哀乐,我甚至能通过叫声来判断他们的下一步行动。

沉浸在每一次拍到好镜头的喜悦中,有时会忘记自己仍然身处在原始丛林,但危险也往往会在这时不约而至。

2019年6月13日,是我在山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天。翻出当时的日记,我是这样记录的——

庆幸自己现在还能安然无恙地写日记,在刚过去的两个多小时里真是心惊肉跳,原始森林之中遭遇雷暴强对流天气,我觉得不出意外实属幸运……

索性揉了两个纸团把耳朵塞住,整个人捂在被子里,时刻观察着闪电,但强烈的震动和电流带来的焦味依然让人十分害怕……

数小时后,老天爷已经充分释放掉了它的能量。拿掉堵住耳朵的纸团,世界变得格外宁静,我听到了平常夜里熟悉的那只孤鸟的鸣叫,生平第一次,我在无人可及的深夜里感到了无助和恐惧,也为猿群担忧起来……

天亮后,猿群的鸣叫声依旧穿透山谷,一切安好!

黄嵩和/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古龙山大峡谷加入南国早报景区旅游联盟 春节期间 去古龙山玩四季漂流

联盟资讯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秦桂媛)2020年新年伊始,南国早报景区旅游联盟再添新成员:经审核,古龙山大峡谷正式加入景区联盟。...

靖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西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