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何必问收获 我的政协文史情缘 □杨柳青

右江日报 2019-12-06 08:44 大字

我从政协机关调到市政协工作,转眼已是两个春秋。回顾自己曾经的委员履职经历和在政协机关工作的每一个日子,感觉到既严肃活泼,又充实快乐。

1999年1月至2002年9月间,我在县城一所中学任语文老师时,有幸被推荐为政协靖西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在那一届任职中,有两件提案让我难忘。一次是由我主笔与几名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治理公园河污染问题的建议》。建议提出后,党委、政府很快回应称该建议与靖西县创建西南边陲旅游名城规划相吻合,县四家班子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已到现场视察,研究治理方案,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分段进行初步治理。随着治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公园河一定能够恢复从前水清鱼跃的美景。对于这样的答复,我们十分满意,感到我们努力为群众办了一件好事实事。在另一次年度例会上,我提出了《关于校园周边游戏厅乱象治理问题的建议》,电视台专门采访了我。过后,有人善意提醒我,说这个问题太敏感了,不宜提。但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界委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学生成长的环境。

“一届政协委员,一生政协情缘”,届满后,因工作调整,我不再任政协委员。然而,我时时以一种难以割舍的政协情怀关注政协,关注民生,关注民意。我经常有事没事到政协机关去坐坐。2012年至2015年间,我先后被邀请参与《靖西文史》的撰稿、编辑、校对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靖西文史》第十一辑《时代的重托——靖西扶贫三十五年》全书以69万字200多张图片记载了1980年至2015年间,靖西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中所实施的重大项目、经历的重大事件、开展的重大活动及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示35年来在靖西扶贫开发事业中无私奉献、抛洒热血的边关儿女形象,客观全面总结了靖西扶贫开发的经验和做法,为如今靖西扶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推进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经验支持。每每翻开这本装帧精美、散发着墨香也曾凝聚着自己心血的史料,作为该书编撰委员会成员和主要编辑之一,我感到十分欣慰。

2017年5月,因工作需要,我调到了政协机关工作,从事一直以来热衷的文史工作。能在政协机关工作,我感到十分荣幸,也格外珍惜。我时刻鞭策自己,一定要用自己包含真情的笔触,深入采访,整理记录文史资料,发挥其“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功能,来彰显政协的作为。记得2017年12月6日,正是全区脱贫攻坚推进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靖西市地州镇古文村原村民委副主任阮承积在走访贫困户返程途中,因山路崎岖发生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殉职在扶贫攻坚路上。阮承积为靖西的扶贫事业扬起一面生命的旗帜,他扎根基层,拥有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于是,我主动深入采访阮承积同志的先进事迹,撰写了长篇通讯《大山信赖的好儿子》在《右江日报》上发表,引起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之后,新华社、中国扶贫杂志社、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社等媒体派记者纷纷前来采访,报道阮承积的先进事迹。最近,中共中央追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都要向黄文秀同志学习,我撰写的《不变的初心,时代的楷模——学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讲习教案》入选百色市委讲习资料汇编,供靖西市新时代讲习所讲习员学习参考。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名政协文史工作者,能够在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中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守住文史“初心”,牢记政协“使命”,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

“爬格子”是一件苦差事,枯燥,寂寞。当别人在休闲娱乐时,自己还在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甚至还在半梦半醒之间捕捉灵感,构思文稿,寻找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以笔为友,以纸为缘,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作文和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愿笔耕不辍,无怨无悔。闲暇间,写下一首小诗,聊以自勉:

青灯伴卷十余年,

踌躇满志衣渐宽。

耕耘何必问收获,

苦乐尽在笔纸间。

新闻推荐

千村万寨换新颜

(上接第一版)改革开放以来,左右江革命老区开展了公路建设大会战、兴边富民行动、东巴凤大会战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

靖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靖西市,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