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的财富
国画《把酒话民愁》。 尚新周/作
尚新周
2015年10月我被派驻到德保县东凌镇多脉村任第一书记,到2018年4月结束,这段经历已成回忆。“画说扶贫”是我这段时间记忆的符号。
“驻村扶贫工作中,哪来时间画画啊?”很多人问我。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结束入户精准识别工作后,2016年年初,全区进入精准脱贫阶段,冲锋的号角吹响,精准帮扶深入开展,在贫困的山村,第一书记成为“号手”。在村开展工作中,我遇到两大问题:一是语言不通,动员党员干部和群众寻找脱贫道路,发展脱贫产业过程中难以沟通,问什么回答多是“没呶”,群众热情地“敬而远之”,然后他们用土话叽里呱啦讨论,我被晾在一边;二是村里封闭,当时入村道路都没有修通,我是村里第一任第一书记,是为数不多的外来人,在没有经费、项目的情况下,如何让群众认可、让外界知晓成为我思考最多的事情。那段时间经常失眠。对“怎么沉下,从什么角度钻进去”的思考折磨着我,常常凌晨两三点在宿舍里徘徊,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为了理清思路,我习惯性地用笔在纸上乱涂乱画。周末不能回城,拿着速写本就在周边写生。群众看见稀罕,孩子、老人、妇女、下田的庄稼汉都围过来,主动用普通话七嘴八舌跟我聊,他们问我,我也问他们,拉家常式地展开话题,渐渐的,聊得就多了:屯里适合种什么、养什么,屯里缺什么,群众想什么,甚至家里的老婆怎么样,小孩怎么样。话题不断,笑声不断。我无形中找到了一个与群众沟通的方式,不是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更像是一种朋友间的倾诉。
2016年上半年广西卫视第一书记节目组来村里考察,我拿出新画的《云涌东凌镇长卷》给他们看,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这成为2016年12月我能带着村里的“家养土猪”走进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组演播厅的前因。除此之外,还吸引人民网、当代广西、人民政协报、新华网等媒体的注意,经过媒体的报道,扶贫正能量得以传递,吸引优势资源聚焦偏僻的多脉村,逐渐形成由当地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扶贫态势。
“我的优势力量在哪里?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和扶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怎么整合资源发展多脉村的脱贫产业?”我不断问自己。工作之余画画,成了我“洗涤身上风尘”的一种本能消遣。画我的工作,画我的理想,画村里的风景和故事,将一些作品作为宣传我村家庭种养农产品的名片,得到很多朋友的关注和点赞。
随着广西艺术学院“文化+产业”扶贫思路的逐渐展开,多脉村吸引了众多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前来产业考察和捐助。社会力量的参与,使村民不断得到实惠,他们对我的信任增强,觉得我可靠,有点“小本事”,有能力带领他们做点实事,同时在我身上,也看见脱贫致富的出路和希望,干劲儿也提了起来。我趁热打铁继续利用一切机会,打出“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加强外联、畅通渠道、吸引资金、做好帮扶”组合拳,将多脉村的家庭种养农产品和后盾单位广西艺术学院教师员工需求进行“产销无缝对接”,通过“多脉村农产品进校园”销售活动,带动多脉村种养产业的启动和发展。
“画说扶贫”让我在当地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书记”。记得有次急着赶到镇上开会,在路上摩托车抛锚。送我来的小周只能推着摩托车去找地方修理。我一个人走在山路上,一辆车从东凌镇方向开过来,从我身边开过。一分钟之后掉头回来,司机探出车窗热情地问我:“尚书记,您这是要去哪儿?”我奇怪他怎么认识我,回答他说:“要去镇上开会,路上摩托车坏了。”他说:“上车,我送你去。”路上一攀谈才知道,他是刚从镇上出发回县城,路上看到我,特意回头送我。这件事令我十分感动。类似这样的事也发生过多次,他们往往给我留下同样一句话:“看您真的不容易,对您的事迹很感动,真心佩服。”
我工作空隙时间画的小画,每幅画里都定格一段驻村扶贫故事。驻村工作结束后,我整理这些故事,举办“画说扶贫·新周的驻村故事”主题画展,取得积极影响。
回归到工作岗位后,我时常会情不自禁和学生们谈起驻村工作的经历。我说:“两年半时间,是我一辈子的财富。用自己的力量努力解决群众问题,是我最自豪的事。”
回首往事,村里的一树一木、一人一事诉说出来,仿若酿出的酒,含着柔情、和着追忆、杂陈些许忧伤、捎带着一缕遗憾,沾染了岁月的滋味,让人一下子品不出味道,变成了情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石广欢)7月23日,全区老年大学建设经验交流会在百色市召开。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副局长、自治区党委离退休干...
德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