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德治为先 德保县以乡风文明促乡村振兴观察 □陈仁宝 农玉箫
“村里大变样了!”今年67岁的许宗电见证了德保县都安乡凌雷村法光屯近年来的大变化:泥泞的马路变成了干净的水泥硬化路,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庄的夜晚,村头原先堆放垃圾的空地变成了篮球场,旁边还建了个戏台,这里是茶余饭后老人儿童们的“娱乐天堂”。不仅村的“样子”变了,人也变了!现在大家都忙着脱贫致富,农闲时就来文化活动中心唱山歌、跳广场舞、打篮球,其乐融融。
这是近年来德保县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治理成果。一直以来,德保县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德治为先”的治理思路,通过“五个阵地、三条主线、两个重点、多个典型”等途径,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五个阵地”提高党性教育
“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燕峒乡巴龙村的老党员李万英对去年那场“榕树下的讲习所”仍然感慨万千。在宣讲老师声情并茂的宣讲下,他们感受到了党的亲切关怀,更加坚定了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巴龙村2018年实现了脱贫出列,如今村里产业丰盛,环境优美,群众安乐,正朝着小康迈进。
近年来,德保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党员活动室、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远程教育、“榕树下讲习所”和村级云山夜校等5个教育阵地,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农村党员等力量,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大对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知识、科技知识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力度,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良好的道德习惯,推动全县农村文明建设和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营造健康淳朴、文明和谐的文明乡风。
“三条主线”加强管理自治
敬德镇的巴宁村是德保县乡村治理的典型模范村。“主要的功劳还是我们充分发挥了‘三条主线’的作用。”敬德镇党委书记农启曼说。
加强村民管理自治,德保县主要利用“一约六会”、乡贤、志愿者等“三条主线”进行协同管理。即组织各行政村(社区)成立“一约六会”(即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乡贤理事会、文化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引导其对农村事务进行规范管理,以德治为先,辅加以法治保障,有力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乡贤作用,即把村里有名望或外出工作有影响力的人员组织起来,协助开展村屯管理。特别是注重发挥村屯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作用,做好“五老”的发动和组织工作,充分发挥“五老”的政治优势、威望优势、情感优势和经验优势,投入本村屯的治理,助推农村治理引向深入。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县乡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村开展助学、助困、医疗、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群众工作的整体优势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两个重点”丰富文化生活
德保县不断巩固拓展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按照“六个一”标准(即建设一栋文化综合楼、一个篮球场、一个戏台、一个宣传栏,组建一支文艺队、一支体育队),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180个行政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
此外,该县还建立城乡服务联动机制,大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推动城乡文化协同发展、共享繁荣,通过开展“文化进万家”文艺巡演、“戏曲(壮剧)进乡村”活动、农村数字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等文化惠民活动,弘扬正能量,不断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多级典型”树立文明新风尚
德保县以争创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为目标,开展“乡风文明红旗村”创建活动,通过争先进、立标杆,示范带动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各项工作整体提升;开展争创“最美自富户”“最美致富带头人”“最美婆婆”“最美媳妇”“最美乡贤”的“五美户”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以德治村、以德治家、以德树人,传承好家训、树立好家规、培养好家风,最美家庭、最美妯娌、最美孝子、最美党员、最美村民小组长”的“三德三家五美”评选活动;推选组建“道德评议团、法律服务团、百事服务团,百姓议事会、乡贤理事会,善行义举榜、福禄寿星榜和莘莘学子榜”的“三团两会三榜”等,着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目前,德保县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社区)111个,占行政村的60%。2019年燕峒乡巴龙村评为自治区第十七批文明村镇,城关镇那温村荣获“广西十大最美乡村”称号。
新闻推荐
战“疫”一线展巾帼风采 记德保县城关镇足坡村第一书记陆杏容 □林庆国
在基层战“疫”一线,有这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们坚守在一线岗位,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抗“疫”责任,默默地奉献着青春与热血...
德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