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被含镉“毒水”污染,检测数据不能成“涉密信息”
议论风生
铅锌矿污染危及当地民众健康,事关切身利益,民众应该有知情权。
不长稻子长野草,不流清水流红汤。一个废矿能产生多少污染,能让多少土地撂荒?新京报昨天刊发的《被含镉“毒水”污染的村庄》,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直观案例。
据报道,在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大偶屯,一废弃的铅锌矿,源源不断排放含有铅、锌、镉等重金属的强酸水,污染村庄、农田和县城水源地,持续10年之久。经现场检测,废矿区坑塘废水的pH值均在1-2之间;而周边三百米的“农田”pH值在2-3之间。如今,随着中央批复的2000万土壤修复专项治理资金到位,相关治理提上日程。
值得注意的是,对受到污染的土壤和农产品,官方每年都会进行检测,但数据并未公开。记者提出查看内苗铅锌矿5公里范围内的水、土壤和农作物根系重金属超标的检测数据,德保县县长表示,这些检测涉密,信息不能公开是出于社会稳定考虑。
广西德保县这起废铅锌矿污染事件,属于典型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业主已找不到,无人为污染修复买单,巨额修复费用对当地政府是个沉重的负担,导致污染治理延宕十年之久。这些困难无可讳言,当地没有及时启动修复,也有些客观因素,不必一味苛责。
但即便暂时没有能力治污,也不代表对污染的危害和扩散可以两手一摊、无所作为。最起码的,就是保证当地民众生活、水源、食品的安全。可从报道内容看,在污染持续的10年间,当地采取的却是消极处理的态度,当地民众依然在那片被严重污染的土地上进行种植和养殖。
“不种的话,哪里来口粮呢?”当地民众的一席话道出了他们的无奈。无论是帮助民众尽可能避免污染危害,还是帮助解决口粮问题,这都是当地政府能力范畴之内的事情。该做的事情却没积极去做,这难逃诘问。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当地有关方面至今还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名义,把铅锌矿污染的检测数据打上“涉密信息”的标签,拒绝向民众公布。这很难站得住脚:铅锌矿污染危及当地民众健康,事关切身利益,民众应该有知情权。
没有数据公开,就不算正视问题;没有持续的数据更新,也难说当地已下定决心要将污染“一治到底”。也只有及时公开污染的检测数据,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提醒民众做好自我保护,并推动土壤污染治理。
拒绝公开污染数据,暴露出的是个别地方环境治理的陈旧思路。事实上,当地民众身处其中,对污染的危害大多心知肚明。公开污染数据,也未必会引起什么恐慌;反倒是支支吾吾,更会加重大家的负面猜疑。
受益于国家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逐步加大,德保县铅锌矿污染事件终于迎来解决的曙光,据悉,中央刚刚批复的2000万土壤修复专项治理资金已经到位。但专家表示,由于整个污染治理要花费5000万-6000万,而污水处理厂也要考虑接下去的经济效益,后续显然仍需要更多资金支持。但愿当地能珍视这笔宝贵的治污资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用科学规划确保治污的成效和持续性。无论如何,不能再消极应对废矿污染了。
□于平(媒体人)
新闻推荐
本报德保讯连日来,德保县城关镇积极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以“一个都不能少”为目标,运用“三步工作法”,动员义务教育阶...
德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