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文化的诗意书写 读甘海棠小说集《矮马王》
甘海棠先生的中短篇小说集《矮马王》已经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是德保县文学事业的一件大事。
甘海棠先生擅长写传统小说,传统的叙述方式,传统的语言结构,传统的主题呈现。在选材方面,他侧重于讲述桂西这个“故乡”中发生的故事,烙印鲜明的地域特征,构成独特的文化背景。
纵观《矮马王》里的15篇小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桂西文化的诗意书写。
桂西美景的诗意描绘。甘海棠先生说,他的祖籍在田阳那满镇,那是右江滋润的河谷,繁忙的码头,人流不息的商街。在他的笔下,常常会出现这样令人眼睛一亮、心头生暖的景象:“五月初的右江河谷,火辣辣的太阳烤得遍地生烟,整条右江河像是被烤沸了似的,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将河谷罩住,一方面减慢了地面热气向空中散发的速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让人感觉宛如桑拿……”(《没有冬天的河谷》)如此在初夏大自然中享受“桑拿浴”,也是地处亚热带的百色右江河谷才有,在甘海棠先生的小说中才能遇到。
稻作文化的诗性呈现。读中篇小说《黑衣部落的往事》,我们可以尽情享受种水稻的惬意:“当月亮从山头升起,把田野照得一片朦胧的时候,翠莲插秧往后退的脚后跟碰到了田埂,她舒了一口气想伸直弯了半天的腰,可一阵酸痛咬得她无法撑直腰椎,她只好坐到田埂上,双脚泡在水田里。”劳动的艰辛,戏水的乐趣,预示着丰收的希望:“中秋的季节非常迷人,田野上的稻谷一片金黄,弯腰的稻穗像是恭迎播种它的人早点颗粒归仓。特别是大香糯,金黄金黄像是仙翁的胡须,让人捋爱不惜。”稻米养活壮族子民,稻米已经长在壮族文人的骨子里,流在壮族作家的血脉里。它给作者深思,给作者灵感——桂西千百年的稻作文化,一定会孕育不一样的故事,流露不一样的情感,给人不一样的启示。
民间风情的诗情流露。民俗风情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图腾,是人们长期与自然抗争、延续自身生命的经验积累。作品中如果能忠实记录地方习俗,不仅会增加文化底蕴,也能给读者普及一些常识,引发他们的深度思考。且看《黑衣部落的往事》:“每年,村里过中秋节都有邀囊海这个习俗……两位头戴花巾(的妇人)便是这次邀囊海的月神代言人,当地人称蚁婆。空地正中早已摆好了一个八仙桌,八仙桌上,每个角点有一盏煤油灯……”月神下凡帮人类占卜命运、爱情的情节,作者都做了细腻的刻画,读来如身临其境。其他关于女婴出生三天,用刚下的、含有温度的项鸡头生蛋抹全身,皮肤就能经得起霜打日晒,永远美白的“祖传秘方”,文中也有叙述。在《山村小传》中,“汤金钟”给生产队放牛时,把一头小牛弄丢了,也是求助于“会掐指头、算卦、看吉日等偏门”的“六公”才顺利找到的。凡此种种,或有趣或神秘,或令人喷饭或出人意料,几乎都是刻意安排的情节,是作者的一种文化担当。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甘海棠先生虽然常年在社会底层打拼,但业余时间喜欢阅读与文学创作。经过多年的精心打磨,他已经能娴熟驾驭小说语言,在叙述中有意识烙下明显的地方风景、风物、风情;并且通过讲述“真人真事”、抒写“真情实感”,使他的小说显得既丰富饱满又独具特色,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新闻推荐
舞蹈《快乐舞步》。本报德保讯10月11日,中央民族歌舞团到德保县开展慰问演出,为当地干部群众献上了一场独具特色的...
德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