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德保县易地扶贫移民搬迁二三事 □岑秀杯

右江日报 2019-03-27 10:56 大字

走进德保县城南移民安置小区——老乡家园的大门,便能看到一幢幢新楼在青山绿水中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新栽的花草苗木正伸枝展叶,环境优雅舒适,几位老人在楼下悠闲地散步。党群服务中心设有党员活动室、矛盾调解室、图书阅览室、妇女儿童之家等各种服务设施。

搬进小区春满园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有收入”,德保县结合发展实际,强化产业建设,振兴乡村经济,引进深圳吉美菲玩具有限公司在安置点内建设“扶贫车间”,有效地解决移民搬迁户收入的后顾之忧。

来自田东县祥周镇的黎兰周与敬德镇驮信村陇许屯的黄英达,相识两年后结为夫妻,并于2004年在德保县城一起务工生活,家中育有两个孩子。因婆婆与老公黄英达身患疾病,全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了黎兰周身上,生活非常困难,2015年被评定为贫困户。去年8月,黎兰周一家享受国家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政策,终于告别穷山僻壤,搬到了老乡家园安置小区。“搬迁后的新房宽敞明亮,两室一厅一厨一卫,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当谈及移民搬迁感受时,黎兰周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同时,她通过招聘成了小区内“扶贫车间”的第一批员工。在“扶贫车间”里,她积极学习各项技能,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为了车间的骨干力量,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自己之前的财会专业特长,认真做好车间工人日常产品统计、工资报表等其他工作,深得企业老板的赏识,并于今年9月被提任为“扶贫车间”人事主管,月工资也从每月1500元提升至2500元。

鼓了农民钱袋子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

在老乡家园的“扶贫车间”里,60多名员工正在车缝机旁忙碌着,眉宇间流露出劳动的喜悦。

从德保县足荣镇农豆村扶近屯搬迁过来的贫困户许月票,今年40岁,全家5口人,丈夫患有冠心病,常年服药,无法做重活,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她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靠种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维持家用,家庭经济拮据。

去年8月15日是一个让许月票永远难忘的日子,因为这天是她家从足荣老家移民搬迁入住新房的日子。“住进老乡家园后,孩子也能在城里上学了,我还在小区的‘扶贫车间’找了一份工作,车间就在家门口,既能照顾全家老小,又能有每个月2000元的工资。”许月票说道。

据了解,德保县老乡家园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扶贫车间”可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目前已有6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户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

德保县移民工作管理局局长农济铭介绍说,“十三五”期间,该县计划建设“12+1”个安置点,以县内建设集中安置点和跨县至百色安置相结合的方式,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3941户17020人。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搬迁3622户15419人,德保县结合实际,除了规范安置点的路、水、电等生活配套设施,加大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投入,还与小区“扶贫车间”用工、技能培训等进行对接。既能让搬迁群众搬得出,又能留得住,能致富。

德保县委书记石永超说,德保县在规划建设安置点项目时,多方筹集2亿多元资金,在县城移民搬迁扶贫集中安置点附近建设第二高中、第四小学、文化体育中心等公共设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同时,创建了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服务大厅(设置移民局服务窗口和物业服务窗口)、社保业务服务室、民政业务服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妇女儿童(青少年)之家等功能室,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新闻推荐

“娟姐”与语文课堂□德保县城关镇初级中学17(2)班 陆春霈

“快点动笔喂,人家都准备写完咯,你还在那里转噜噜找什么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口头禅。说起来,她可是我们班精通套路而...

德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