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茶马古道百粤坡□凌夏德

右江日报 2019-03-26 09:06 大字

德保是古代镇安府治地。镇安府是清代广西18个府治之一。从宋代镇安土府算起,镇安府跨越宋元明清400多年,历史悠久。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德保县古异名叫“百粤”,自唐代以来开辟的茶马古道穿越其境,至今仍然保留有一处石刻“百粤坡”的遗址。百粤坡是中国古代连接粤、桂、滇及东南亚古道上的重要关隘,也是古代岭南百粤民族及其后裔沟通内外交流和桂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交汇点。

作为德保写点东西的人,经常翻阅有关史料,对千年古道上的百粤坡早就略知一二。一直以来,我多少次要去探访百粤坡,沿着古人的足迹走一走茶马古道,去翻阅那段遗留在荒草幽径中的史书。然而,直到公元2018年腊八前一天才能了却多年的夙愿。

那天下午,久违的太阳冲出阴雨蒙蔽半月以上的重围,俯照德保山城,惠风和畅。2点多钟时候,我和一位文友来了个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

其实,古道不远,远的是时间的距离和现代人对历史的遗忘。从县城的农资公司仓库出发,踏上通往山坳口的石板路,就是真正进入茶马古道了。一般古道都有令人不寒而栗的阴森和荒凉,因为神秘莫测,不知道古往今来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心中老是想起古装剧和武侠小说中蒙脸打家劫舍或行凶作案的情景。这截古道最阴凉处,就在山脚比较平缓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坟茔连片的墓场,除了野鬼孤魂,平日里极少有人来往,那天有几头黄牛在青冢上啃草。到百粤坡旅行需要翻山越岭,但首先要过好心理关。

在荒山野岭里,初看古道,这里和平时山路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这里的石板路比较宽,足以容下一辆马车通过。每一块铺就的石头,虽然经受雨水的冲刷,但幽暗的表面下,依稀可见石头光滑的肌理和纹路。有的石头,由于千百年来古道上的马帮驮运食盐、八角茴油、茶叶等,马蹄印留下的痕迹,有的如碗口粗,有的如石臼般大,它们盛满天水,在午后暖日的映照下衬出天边几多白云。在半山腰处的路上方,有一棵古榕树,这棵树在榕树类中不算高大繁茂。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石罅里,原来有三岔枝,其中一枝已经断绝干枯,另外两枝横空平展,依然粗壮遒劲,在荒凉的古道上孑然沧桑。同行者会看树,他说这棵树至少有400多年历史。不知道当年从京畿重地的朝廷到镇安府赴任知府的清代三大家之一赵翼,及其前任的许朝、傅聖等18位进士才子和众多流官们,还有南来北往的商贾佳人,在跋涉困顿中,是否曾经坐在石板上,依着这棵古树,掏出悬在腰间的匏瓜,临风畅饮,抑或是横琴吹箫,让孤寂的箫声回荡在山谷里。

从古树往上走不远就到了第一道山坳口。那里有一块灰黑色的原巨石挡住了直走的去路,古道从它的脚下往左迂回延伸。但见巨石上用繁体字阳刻有“阿弥陀佛”4个字,字体不大,每个字大概有长宽30多厘米。这4个字虽经风雨的侵蚀,但清晰可辨。然而其左上方的落款处只见模糊的几个小字,不知什么字眼,也不知何年马月出自何人之手。这个山坳口德保本地话叫什么已经无人知晓,历来人们只叫“阿弥坳”,从此推测,这几个字有较深远的历史。

从“阿弥坳”往下走,古道变窄多了,而且有的路段因为泥土和杂草覆盖,人迹罕至,只能沿着山谷中的牛道往下走。这里四周山上都没有长着高大的树木,枯黄的茅草漫山遍野,灰色的芭芒花随处可见,一株小杨梅树兀自长在杂草丛中。人家在山弄里放养的一百多头黄牛,有的三五成群在荒坡上游移,有的独自钻进低矮的灌木丛觅草。

接近谷底的地方,是两座山梁即将交汇的要冲,长着几丛凤尾竹。再往下走,山谷豁然开朗,有几百亩空旷的旱地。左前方的山脚下长有许多比较苍老的荔枝树、龙眼树、枇杷树、梨树等,也许以前有人居住,但我在周围转了一下,没有发现任何残垣断壁或石柱片瓦。距这不远,有一道栅门的遗址,据说那里原来有一个古驿站。这个驿站建于何年,《镇安府志》没有记载,也许脚下古道上的石头才知道了。

过了栅门遗址,我们才感觉忘记了这次旅程的目的——寻找百粤坡。百粤坡到底在哪里?在石头上刻着“百粤坡”的几个字一路上怎么没有发现?我立刻掏出手机问一位前辈,他说要返回,在刚才谷底的竹丛附近,就在路边。于是,我们走到对面那个山坳口时就回来寻访“百粤坡”。

不久,我们远远就见山谷口处刚才经过的几丛修竹,它在腊月的和风里摇曳着。竹子分布在路的两边,左边的路上有3到4丛,右手边有2丛。按照前辈的指点,“百粤坡”应该就在右手边。然而,任凭我们怎么俯首探头,竹杖芒鞋拨草开路,就是不见刻有“百粤坡”的那块石头。我们想留点遗憾打道回府时,却在不经意间被我发现了。

原来它就在我的眼前,在历经风雨侵蚀而黑不溜秋的普通岩石上。我起初只见石头上刻有模糊的字体,定睛一看,中间“粤”字比较明显。我们用人家丢弃的易拉罐轻轻地沿着字体的凹槽划开,不一会白色的“百粤坡”3个字便赫然入目。我们欣喜若狂的同时,却感觉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因为“百粤坡”就像多年被人们遗弃的物件,颓然地散落在草丛里。然而,百粤坡毕竟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时间可以流逝,但是穿越德保上空的北回归线不会忘记,“百粤坡”就这么永远定格在那里。历史也不会忘记,通过“百粤坡”要道实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特别是宋代以前朝廷加强对交趾(越南)藩属国的管辖,促进古代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商贸物流发展,这条古道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其父就在交趾当官。唐高宗2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时,途经江西南昌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后,也许他后来就是经过镇安府的百粤坡前往交趾,曾经在百粤坡这条茶马古道上留下足迹——这当然只能说是也许了。

新闻推荐

三级联调化纠纷 案结事了促和谐

本报德保讯近日,德保县司法局调解中心组织都安乡调委会、三合村调委会、都安村调委会联合调结一起发生于2018年3月1日...

德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