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激情挥洒扶贫路 ——记德保县马隘镇古寿村第一书记王日周

右江日报 2017-09-14 09:02 大字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门前,十几名村民正忙着清理垃圾,人群中,一个胖乎乎的身影格外扎眼,跑前跑后,忙得气喘吁吁,浑身充满着工作的激情与干劲。“王书记!”村民一声亲切的称呼,笔者才确信这就是古寿村群众眼里的“领头人”——德保县马隘镇古寿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日周。

古寿村位于德保县西北部大石山区,距县政府所在地20公里,全村现有18个自然屯29个村民小组,523户206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45户1398人,贫困发生率为67%,属于多山干旱缺水的贫困村,群众生活在大山里,开门见山,出门爬山。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该村村民在王日周的带领下,使村子旧貌换新颜。

俯下身子访民情

“王书记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吃住一直都在村里,除了走访农家,还到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为老百姓解决很多难题。”村民黄定稳激动地告诉笔者。

2016年3月,王日周被选派到古寿村担任第一书记。接到任务后,他带上简单的行李就出发进村了。道路坑洼、产业薄弱、环境脏乱,这是村里留给王日周的第一印象。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把群众的心“聚拢”,干群拧成一股绳,带动大家一起干。但村民传统守旧、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思想让王日周心凉了半截,更让他揪心的是,村民们对他这个“外村人”的到来毫无信任。

“能干事吗?”“还不是来做个样子,肯定几天就走了呢。”村民韦显报对王日周并不抱任何希望。

王日周认为,这是村民的正常心理,只要自己下了决心,没有干不好的事。第二天,王日周早早直奔田间、果园、菜地,与群众一起春耕春播,撒种、施肥、打药,休息闲聊时,与群众唠嗑生产生活情况,了解群众需求,渐渐消除陌生感,拉进距离。那段日子,王日周白天到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劳动,晚上到农户家中促膝谈心。1个月下来,他走访了120户群众。正是他的坚持,群众看他的眼光便从冷漠到熟悉,从熟悉到亲切,渐渐把他当成了“村里人”“自家人”。

倾心尽力抓组织

村组织涣散、集体经济薄弱、村情矛盾复杂等是阻碍古寿村发展的主要因素。王日周积极与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交流,遇到问题组织大家座谈商讨,寻找解决方法,积极协调。完善和健全村里的管理制度,规范开好“三会一课”,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同时结合每一个党员活动日,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召开党员座谈会、民主生活会、知识讲座等学习教育活动,大家把心里话摆出来,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村干部与群众开展山歌、拔河、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一年来,王日周共培养和发展了3名积极分子,2名预备党员,转正2名党员,不断壮大了村党组织。

“别小看王书记,他学识深厚、理论渊博,工作有方法、有干劲,有他带领,我们村一定会变得更好。”村党支部书记梁时柳称赞道,这也是群众对王日周工作的肯定。

凝心聚力谋发展

“王书记到村里后,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拉进群众家中,农业产业生机勃勃……”在古寿村,只要一提到第一书记王日周,大家的话语中都是赞美。

刚进村时看到的情景,王日周永远不会忘记。他到任后,首先把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饮水安全工程提上工作日程,做好建设发展规划。“既然来了,就一定做好!”王日周时刻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他和村干部积极向上级请示汇报,争取项目资金。并动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捐赠自筹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硬化了3条16.8公里屯级公路,修建了31个水池,新建5个垃圾池。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对于如何发展村里产业经济,王日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要找到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富民产业路子。只要让老百姓有投入便能见到实打实的效益,能够切切实实见到真金白银,就会形成一种产业不断得到孵化的良性循环。”

王日周经过实地调研,反复研究,找到了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种桑养蚕。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容不下半点迟疑。首先动员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尝试,第一年就发展桑蚕460亩。因为王日周技术服务、帮扶跟踪到位,蚕农在第一批蚕茧出售时就见到了实效。

“王书记带领我种了60亩桑蚕,半年时间就有了7万多元的收入,真的很高兴!”村民杨影生笑得合不拢嘴。

“我家今年种了46亩桑蚕,两个孩子上学费用和全家人开销都不用愁了。”今年42岁的贫困户农定德,发展桑蚕产业后,表示要在今年年底甩掉贫困的“帽子”。

去年年底,王日周在村里建立了桑蚕种植示范基地,成立了桑萌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161户。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400元。

目前,古寿村农业产业繁荣发展,共有桑蚕256亩,山楂160亩,肉猪存栏220头,林下养鸡存栏1600羽。

激情迸发,实干苦干,春华秋实。在第一书记王日周的带领下,一个封闭沉闷的贫困村正变得生机勃勃而富有活力。

新闻推荐

“助学贷款帮了我大忙”

本报德保讯“我家有4口人,弟弟还在读小学,妈妈体弱多病,常年药不离口,家里只有爸爸是劳动力,家庭经济很困难,如果没有助学贷款,大学将和我失之交臂。”日前,刚刚办完助学贷款手续的李花甜高兴地对笔...

德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