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信贷资金如何“四两拨千斤” ——紫阳县农商银行金融扶贫纪实

陕西日报 2017-09-06 06:40 大字

本报通讯员汪可平马晓华

“养猪能有今天的效益,还得感谢紫阳县农商银行提供的扶贫贷款。”8月12日,拿着今年第一批商品猪出栏赚来的19000元,高桥镇百坝村贫困户武光德高兴地说。他计划再把圈舍扩大点,争取一次性能够出栏20头商品猪。

金融扶贫如何做到精滴细灌,让资金发挥最大效应?紫阳县农商银行作出了有益尝试。

让贫困户脱贫“不差钱”

“好,马上来。”7月28日,在紫阳县向阳镇街道一家面皮店,张维保一边麻利地切着面皮,一边招呼客人。张维保说,开面皮店是他多年的一个梦想,由于资金紧缺一直未能如愿,是紫阳县农商银行帮他实现了愿望。

今年39岁的张维保,是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的一名在册贫困户。开面皮店之前,以在外短期务工维持生计。2016年,他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改善住房条件。看着焕然一新的住房,张维保却犯愁了:“扶贫贷款政府虽然贴息,但毕竟是要还的啊。”于是,他再次找到当地农商银行。

据了解,张维保的授信额度是5万元,按照惯例,个人贷款达到授信上限后就不能再贷。紫阳县农商银行行长简廷军在了解到张维保的情况后,又为他办理了5万元小额贷款。就这样,张维保的面皮店开张了。“只要群众有发展意愿,我们就给予贷款支持。”紫阳县农商银行董事长付益民说。

想创业,没有启动资金;想发展产业,遭遇资金瓶颈……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2016年8月,紫阳县农商银行与县扶贫局签订金融扶贫合作协议,由县政府注入风险保证金1000万元,县农商银行按照不低于风险保证金10倍的比例向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主要用于贫困户移民搬迁安置、自建房、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发展养殖等项目。

为提升信贷服务效率和精准度,该行各基层网点与全县175个行政村的基层党组织全部签订业务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村“两委”优势,做好贫困户的调查、评级、授信工作。对符合“5321”扶贫贷款政策条件的贫困户做到随到随贷,并积极开展扶贫贷款“送贷下乡”服务。此外,该行还将信用等级达不到放款门槛的申请人纳入信用增信重点培植范围。

截至目前,紫阳县农商银行已完成全县82个贫困村7985户贫困户的建档评级工作,授信金额35.93亿元,为3686户贫困户投放金融扶贫贷款1.63亿元。

开启“金融+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初秋时节,在位于紫阳县瓦庙镇堰塘村的群发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工人们正在进行天麻、白芨育种和道路建设。

群发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集大蒜、中药材种植和林下养殖为一体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由谯显军等6人发起成立。合作社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发展核桃园、猕猴桃园300亩,种植中药材60亩,间作套种大蒜40亩。今年由于运转资金不足,导致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大蒜收购等工作均无法正常进行。于是,谯显军找到当地农商银行寻求解决资金困难。

农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何解决农业合作社融资瓶颈问题,紫阳县农商银行也一直在探索。对于群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需求,紫阳县农商银行非常重视,付益民亲自带队到合作社实地调查,决定对其投放150万元。

“这笔资金对我们合作社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它不仅加快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也使我们收购大蒜有了本钱。”谯显军说。

“探索推行‘金融+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是我行信贷工作的一个创新,能够起到扶持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最大限度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付益民说。

今年上半年,紫阳县农商银行累计投放各类小微企业贷款11510万元,重点支持了和平茶厂、开源实业等16家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有力推动了产业经济发展。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把银行卡放在助农E终端上,输入密码,不到一分钟,高滩镇百坝村村民刘娟就完成了取钱流程。“有了这平台,我们取钱方便多了,不用再跑几十里路到集镇取钱了。”

百坝村是紫阳县较为偏远的贫困村,距离集镇约18公里。“农村群众取款金额一般都比较小,经常为了取二三百块钱到一次集镇,花上大半天时间不说,还要掏30块钱路费。”百坝村党支部书记徐龙仿说。

为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近年来,紫阳县农商银行加强网点基础建设,优化功能布局,向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偏远山区增设助农E终端和便民金融服务站。截至目前,该行共建立金融便民服务站178个,覆盖率达到100%。

如今,在紫阳山区的群众不仅存取款方便了,办理借贷业务也更高效、快捷、便利。

新闻推荐

用科技让富硒茶芳香弥漫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红英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红英

紫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紫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