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科技让富硒茶芳香弥漫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红英

安康日报 2017-09-05 09:20 大字

[摘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红英

邱红英现任紫阳县茶业局科员,助理农艺师。28年来,她以振兴紫阳茶业为己任,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发奋科研,成果丰硕,执着于把先进技术应用于茶叶生产,造福千家万户,在紫阳茶叶科研开发、技术培训、茶园规范化建设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9年,邱红英从安康农校茶叶专业毕业,分配到紫阳县茶研所工作,她不怕吃苦、踏实泼辣的工作作风受到了领导的肯定,任命她担任了茶研所副所长,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她积极参加一系列紫阳茶科研课题的技术攻关,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参与的《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保健作用及其富硒茶系列开发》研究课题获得原安康行署科研特等奖,《茶叶丰产栽培、低产改造技术推广》课题获陕西省科协三等奖,《名茶技术开发与推广》课题获得省政府三等奖和地区一等奖。创制的地方名茶“紫阳银针”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组委会评选为“文化名茶”,1990年获首届中国西部名优茶开发研讨会“陆羽杯奖”。

她开展的一系列紫阳茶基础研究卓有成效。开展了《紫阳富硒保健--紫阳金桔茶、紫阳金花茶研制》《紫阳大叶泡提纯选育》《地方品种繁育和紫阳茶品种资源库的建立》《低产茶园改造和丰产茶园栽培研究》等课题研究,丰富了紫阳茶研究成果。

她立足茶叶生产一线搞科研,改革老茶园改造技术,采用40—50厘米的重修剪代替50年代以来惯行的离地砍,生长期大大缩短,甚至修剪当年就能采叶,使老茶园丰产期加长,丰产效果明显。改进紫阳毛尖茶生产工艺,由传统的茶叶烘青型改为烘炒型,提高了茶叶的香气和口感。同时研制出新名茶“紫阳银针”。改革大装茶生产工艺,由“烘—滚—滚”改为“烘—烘—滚”,不仅节省了工作时间,还明显减少了成品茶的碎末,充分保持茶叶外形的完整,提高了高等级茶的产出率。改革茶园施肥技术,催芽肥由春分后施改为立春后施,使春茶及早获得肥料养分,发芽早、齐壮,高档茶增产明显。

邱红英长期以来面向全县茶农开展技术培训,赢得广泛称赞。每年春茶上市,她白天要巡回乡村培训茶农春茶生产技术和开展茶叶规范采摘示范,晚上要在就近乡村茶场示范加工,很少有休息时间,一季春茶结束,体重都要减轻十几斤。2003年至2006年她被县政府任命为科技特派员,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带头办厂示范的决策,毅然贷款购置茶叶机械,先后到全县茶叶产业最薄弱的麻柳镇、蒿坪镇金石村驻点推广茶叶技术,用茶叶加工厂作讲台,手把手教采摘、杀青、揉捻、烘焙等关键技术,共为当地培养技术能手120人,兴办起6个茶叶加工场,每年增加茶叶产值350万元。全县16个茶叶基地乡镇,200多个大大小小的茶厂都留下了她热情培训的身影,显著提高了该县茶叶加工水平。

她结合一线技术推广实践,独立和与同事合作编写了50多万字的茶叶培训教材,提高了培训水平。近两年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制作茶叶技术公众号“青梅煮茶”普及茶叶技术,在平台回答茶农的问题。她连续三年被县政府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2010年被紫阳县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授予“三八红旗手”,2012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获得“安康好人”荣誉称号。 (稿件由市总工会提供)

新闻推荐

紫阳12家民企捐60万元助贫困学子圆梦

本报讯(记者郭妍通讯员唐波陈勇)“感谢各位企业家的资助,我以后一定努力学习,早日成才,决不辜负每一个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近日,在紫阳县光彩事业2017年秋季济困助学捐资仪式现场,来自紫阳县城关镇青...

紫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紫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