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抹不去的乡愁

安康日报 2017-07-04 09:00 大字

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听到紫阳县张斌文学创作成果的喜讯,先是散文刊发于《人民日报》,接着《戈壁滩上的炊烟》等散文作品被录入高中辅导读物或高考模拟试题作语文阅读题,作品的重量和产量提升了青年作家张斌的文学影响。品味其散文集《岁月的回声》,漫步在作者文学创作丰收的季节里,共鸣碰撞着思想火花,汉江画廊的精神家园又平添了一份精神产品,茶乡紫阳因此而倍加妩媚妖娆。

紫阳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张宣强、李春平、邢世嘉等无数文化名人。在紫阳长期致力于地方史志研究的张斌先生就是受地域文化的熏陶而从这块文化土壤里走出来的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作家。《岁月的回声》是作者继《天外的村落》出版后的又一部散文随笔集,该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岁月的怀念,优美的文字记录着置县以来悠悠岁月的绵绵乡情,书中篇什或写家乡的山水,或探访史海的人事,或追忆昨夜星辰的文化景观,或记录岁月留下的美丽瞬间,这些穿越时空的故事跃然纸上,在一个博大的平面上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彰显其文化魅力和灵魂作用。厚重的历史和沉甸甸的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张斌的创作风格。《报恩塔》与其说是感恩行动,还不如说是诠释什么是忠诚。“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文笔山、真人宫,道出了紫阳县的来龙去脉,然而大道藏于斯,“道非常道是乃大道参天地,德其所德唯有上德贯古今”,道文化的力量冲破国界跨越大西洋。这方富有生命的山水给予张斌先生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岁月留下了《刘伯承路过紫阳》《徐向前渚河历险记》的红色记忆,还有那巾帼英雄全国劳动模范陈辉荣的故事。

乡愁永恒,斩不断,理还乱。张斌出生在新疆的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城,是喝着那里的奶茶长大的。奶茶融入了他的骨血,筋肉因此而强壮,性格也如蒙古牧民一般豪爽而热情。“不知过了多久,月亮升起来了,在遥远的天地交合处,出现了一丝月影,开始是月牙,后来是半月,最后是一轮圆月。月亮升起得特别快,仿佛怕我等得太焦急,一会儿就挂在天空,灿烂的群星顿时便黯淡了许多。在无边无际的戈壁滩的映衬下,月亮是那样皎洁,那样的圆润,那样的温馨……我其实不必去费心寻觅那一轮秋月,她曾经高悬在北方的蓝天上,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风景。有时思念比寻觅更让人陶醉,因为思念中不仅有那一轮美丽的秋月,还会有浮动在月光中的暗香,伴着清风弥漫在我的胸膛。在每个秋天的圆月下,当往事涌上心头,月光下每一寸土地都变得流光溢彩,每一树花都清香弥漫,这就足够了……”《秋月》犹如初恋的朦胧诗,经典之句脱口而出,细腻入微,纯真得冰心玉洁,如诗如画。张斌心中装满了一条《淌满乡愁的小河》,那条小河在他的梦里潺潺流动,“带着我儿时的记忆,流过40多个春夏秋冬,留下永远的乡愁。”

张斌的文风在于以小见大,大凡茶山、戏楼、悬崖、石板瓦房和“倒流河”,都会成为他的创作素材化作一篇美文,彰显其与众不同的精神力量。他倡导“活态文化”理念,往往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人,善于用比兴夸张塑造人,凝聚精神灵魂感染人。因而,他的作品从来没有画蛇添足、无病呻吟和故弄玄虚的辞藻。张斌的文字功夫令人刮目相看。“我敢说,走遍中国,走遍世界,也难找到盘厢河流域这样的石穴。它不是溶洞,而是千姿百态的造型,也不像猛洞河那样,水洞结合,因水流猛,洞穴多而闻名。它是人工开凿的洞。这些洞穴把九曲十八弯的盘厢河拉成了直线。而那些故道河滩则变成了良田。截弯取直,凿洞顺水,筑堤造田,这个曾流行于四十年前的工程如今已渐渐远离了我们,而阡陌相接的良田沃野,群山环抱的层层叠叠的梯田则成为一种独特的田园风光。”《别有洞天盘厢河》写得大气磅礴,无不让人联想到“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和人造“米粮川”的惊人壮举,洞穴里流淌着岁月,流淌着时代精神和决战贫困的风采。

当我读完《岁月的回声》再去追忆往事的时候,灵魂的居所顿觉豁然开朗,因为我终于有了新的获得感:“美的发现!”读懂了人间大爱和永恒主题——抹不去的乡愁。

□ 向连才

新闻推荐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九次会议

本报讯(记者吴单)6月28日下午,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九次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次会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精神,听取石泉...

紫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紫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抹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