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紫阳:“产业+就业”铺就群众致富路

安康日报 2017-06-28 09:20 大字

通讯员周锦政余兴福汪可平

见到紫阳县高桥镇板厂村的贫困户徐仁伦时,他正在继锋中药材种植收购专业合作社的药材园区除草。他擦掉额头上的汗珠,掰起指头算起了“增收账”:儿子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修脚店上班,每月收入4000多元。自己和妻子在村上的中药材合作社劳动,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加上18亩土地的流转费用和生态补偿,一家人一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紫阳在脱贫攻坚战中,改变单纯的“输血式”扶贫模式,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展以修脚足疗为主的技能培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百企帮百村”社会扶贫活动,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像徐仁伦一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家有几亩富硒茶,就像养个金娃娃。”紫阳县青中村贫困户陈良华家有两亩老茶园,今年春茶季卖给村茶厂的鲜叶收入达3200元。这几年,他尝到了种茶的甜头,去年又新栽了7亩茶。据村主任冉维富介绍说,全村茶园面积将近2000亩,人均茶园面积达2亩以上,山上的“绿色银行”就是全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

近年来,紫阳县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活力源”,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建设主导产业基地,积极引导贫困户培育优势产业。出台产业脱贫到户项目资金扶持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直补到户等方式,引导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汉江、渚河沿岸的城关、焕古、向阳、红椿等镇发展丰产密植茶园,全县发展万亩以上的茶叶大镇9个,人均一亩茶园的专业村55个,茶园总面积达21万亩;蒿坪、瓦庙、高滩等镇,建设魔芋基地6.8万亩;高桥、双桥、界岭等中高山镇,发展以厚朴、杜仲、云木香为主的中药材超过30万亩。

相对集中连片的产业布局,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逐渐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示范园区集中,全县已累计流转耕地18万亩, 培育现代农业园区67个。累计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24家, 成员达6850人,注册资金2.8亿元,辐射带动农户2.1万户。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把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先后扶持壮大了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0余家。扭转了过去单一分散、“小打小闹”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抢抓全省产业***试点县机遇,紫阳积极探索“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的产业***模式,有效破解贫困户项目选择难、生产经营难、进入市场难的问题。该县与陕西供销企业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委托该集团将5950万元现代农业产业***资金投资给紫阳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紫阳县开源富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开源实业有限公司在高桥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雇用农户在园区务工,并与周边农户签订玉米订单合同,按高于市场价50%的价格保底回收,带动贫困户870余户2800余人,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元。

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

今年4月,紫阳县人社局负责人在陕西就业脱贫现场会上向全省介绍了技能脱贫的“紫阳经验”。这是继2016年7月安康市政府在紫阳县召开全市技能脱贫现场会,并向全市推广技能脱贫的“紫阳经验”后,紫阳再次获得省级层面肯定。

近年来,紫阳县把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帮助贫困户增收的有效途径,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免费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脱贫模式。该县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等称号。

“不下井,不挖矿,干修脚,把业创,发家致富更稳当。”紫阳县免费技能培训基地课桌上贴的这样一句话,格外引人注目。

“以前在煤矿提着脑袋(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曲水流觞武夷山

□梨雪核心提示:沉浸在这绿水清涟中,确实会产生出一种回归自然神交古远、忘忧消愁乐如神仙的感觉,这与之前我们登上天游峰顶,俯观群山与曲水的感受迥然不同。福建武夷山其实不高,也不险,其山水却令历代...

紫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紫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