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金元理学家杨奂与东平

泰安日报 2017-05-25 09:46 大字
 

□郑延琦

杨奂(1186年—1255年),又名知章,字焕然,学者称其为紫阳先生,乾州奉天(今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人,金元时期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元初,隐居为教授。金天兴二年(1233年)汴梁失陷后,杨奂北投东平路隶属的冠氏县令赵天锡,居三年之久。元太宗八年(1236年),东平路进士会考状元,历职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参议京兆宣抚司事。在官十年请老。卒,谥文宪。

一、 上万言策 勤勉为政

杨奂父杨震,母程氏。杨奂的名字来自其母的一个梦。《元史·杨奂传》云:“母尝梦东南日光射其身,旁一神人以笔授之,已而奂生,其父以为文明之象,因名之曰奂。”杨奂少年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时就随口咏唱“白水满长干,紫阳阁下清风细”的诗句。

杨奂聪敏过人,五岁入学读书,八岁出外就学,学业出众。一次,母亲让杨奂带同学来家,一一过问其志向,将立志学习、有意功名者留下,与杨奂结伴同学,其余的遣去。杨奂十一岁时,母亲程氏不幸病逝,杨奂十分悲痛,每日疏食淡饭,颂《孝经》为课。他潜心读书,将母亲用变卖嫁妆换来的数千卷书悉心披阅,学识一天天长进。

元史载,“金末举进士不中,乃作万言策,指陈时病,皆人所不敢言者,未及上而归,教授乡里。”金哀宗正大初年(1224年),朝廷想要戒除弊政,革故鼎新,杨奂慨然草写万言策,指斥时弊,辞旨痛切,言人所不敢言。他的好友看后,劝告他说:“忠言获罪,此文恐多有冒犯,望君深思”。杨奂也知道当时政治腐败,直道不容,便离京归陕,在乡里讲学。后辗转户县郊外终南山下,建紫阳阁,门人弟子百余人,植柳千株,号曰“柳塘”。

金正大八年(1231年),杨奂到了汴梁,他已为前辈士大夫们所赏识,为太学诸生之首,同当时的上层名流赵秉文、李屏山、冯璧等交往密切。金天兴二年(1233年),汴梁失陷,杨奂微服北渡东平冠氏县,投赵天锡门下。元太宗八年(1236年),下诏诸道进士会考,杨奂辞别赵天锡,北上应试。元太宗九年八月,杨奂应试东平路,以进士及第,是为状元。中书耶律楚材荐其任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上任前,杨奂对耶律楚材说:“‘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愿假以岁月,使得抚摩疮痍,以为朝廷爱养基本万一之助。”楚材甚善。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按行境内,亲问盐务月课几何、难易若何。有以增额言者,奂责之曰:“剥下欺上,汝欲我为之那?”即减元额四之一,公私便之。不逾月,政成,时论翁然,以为前此漕司未之有也。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元史·杨奂传》)杨奂到任洛阳,便召集蒲阴杨正卿、武功张君美商议治理地方良策,并主张从简办事。他经常在辖区之内,巡视调查。改革弊政,取消对长官额外的所有馈饷,力行廉政。当时官府内有收受贿赂者不仅责其人,而且没收其受贿财物。有人劝告杨奂,遵循旧例,加大税额,以增加财政收入。杨奂斥责说:“压榨百姓,欺瞒朝廷,难道是我做得的么?”他不但没有采纳这种建议,反而削减原额四分之一,既减轻人民负担,又保证国家收入。很快政令通行,公私两便,朝廷赞赏,群众欢迎。杨奂从政十年,清政廉洁,政绩卓著。

二、 光明俊伟 尚新求变

《元史·杨奂传》载:“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杨奂在世时,被誉为金元时期“文章道德第一流人物”。

杨奂作为金元时期著名的理学家,突破了秦汉的“五德”正统观,提出了自己的“王道”正统观:“王道之所在,正统之所在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杨奂作为金元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文章独树一帜。他的记叙文思路新奇,结构精巧;议论文立意新颖,说理深透;他的抒情文,用典精到,洋溢真情;他的散文,风格光明俊伟,表现手法尚新求变;他的诗歌,平淡中见警策,浓韵中见绵长。

杨奂治学勤恳。金泰和元年(1201年)春,杨奂赴长安应试,中为优等;金泰和五年(1205年)秋复赴长安应试中选。举业既成,便以余暇写诗作文,曾撰写扶风“福严碑”,翰林院学士宋飞卿读后大加赞赏,以为有奇才,并写信敦勉:“吾知韩欧之门,世不乏人矣!”杨奂作万言策之后,回陕西教学期间,与门人研习古籍,诗唱歌和,长韵短章,每有所作,传遍长安,闲逸潇洒,已负盛名。赵秉文赏其才识,将自己所作《孟子解》一书寄当时远在陕西、年仅三十岁的杨奂,并去信勉励他“留心经学,研究圣心”,“以孔孟之学启导一方”(《与杨焕先生书》、《金文最》卷五十四)。杨奂在汴梁期间,开始著《朝政近鉴》(亦名《天兴近鉴》),到金天兴三年(1234年)成书,计三十卷,被誉为“胡氏之春秋”。

令人遗憾的是,杨奂的遗世作品,仅存明人编撰的两卷《还山遗稿》。《元诗选·二集·乙集》辑录杨奂诗一一七首。

《四库全书总目》曰:“奂诗文皆光明俊伟,有中原文献之遗,非南宋江湖诸人气含蔬筍者可及。其《汴故宫记》述北宋大内遗迹,《与姚公茂书》论朱子家礼神主之式,举所见唐杜衍家庙及汴京宋太庙为证。《东游记》述孔林古迹尤悉。皆可以备文献之徵也”。(《还山遗稿·附录》)元好问在《跋关西杨焕然先生画像赞》中,对杨奂予以高度评价:“秦中百年以来号称多士,较其声闻赫奕,耸动一世,盖未有出其右者。前世关西夫子之目,今以归君矣。”

三、 两入东平 情深意浓

杨奂与东平的关系,是由著名金元文学家元好问“搭桥”的。

金天兴二年(1233年),汴梁失陷。因为杨奂与元好问交谊颇深,元好问十分推崇杨奂,时元好问已经与著名中医李杲,并携幼年白朴姐弟,由汴京投奔到东平行台严实属下、冠氏县令赵天锡幕下。杨奂于是步元好问之后,微服北渡,投奔了赵天锡。东平行台严实喜欢结交寒素之士,久闻杨奂才名,多次相邀,杨奂都拒而不往。

元太宗九年(1237年),耶律楚材向太宗建议“用儒术选士”。据《元史·选举志一》载:“九年秋八月,下诏命断事官术忽斛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以论及经义、辞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能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得东平杨奂等凡若干人,皆一时名士,而当世或因为非便,事复中止。”在这次“戊戌试”考试中,五十岁高龄的杨奂进士及第,是为状元:“奂试东平,两中辞赋第一。”同时,东平府学生员雷膺、赵良弼等也在考试中登科。杨奂及第后,中书耶律楚材荐其任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

从1233年汴京失陷杨奂入东平,到他1237年秋进士及第后到河南赴任,杨奂在东平前后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杨奂第二次来东平,是在“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之后。杨奂告老还乡,结束官场生涯,如释重负,于是东游到山东。杨奂来到东平后,先后游了东平路所属汶上、兖州、曲阜等地。他先游了汶上县,游了王彦章坟及祠;后到兖州,复转至曲阜,拜谒孔庙,孔氏族长率子弟郊迎于孔府西边。他应邀为孔府题名并撰写谒庙七言律诗。

这次杨奂在东平路一尽游兴,历游了郓国夫人庙、先圣文宣王庙、孔林及讲堂、周之鲁陵、齐国公墓、颜子墓、尼山及邹国公墓、峄山、冈山寺、孟母墓等。所游之地,必有所作,曾撰《东游记》《郓国夫人殿记》《告先圣文宣王文》《告先师兖国公文》《告先师邹国公文》等以述观感。

元宪宗二年(1252年)九月,元世祖召杨奂入阙,并任命他做参议京兆宣抚司事。在任不久,屡次请辞后,世祖允杨奂告老还乡。他垂墓之年,依然悉心经史,吟诗作赋。元宪宗五年(1255年),杨奂逝前唤侄子秀民等于病榻前,叮嘱他们“孝悌力田,以廉慎自保”,不要舞文弄墨,以免“玷伤风化”。他神情自若,口授遗诗三章,怡然而逝。

新闻推荐

绽放青春 健康同行

三孝口计生协青春健康俱乐部组织亲子游

紫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紫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