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干部包联群众欢颜
本报讯(通讯员 唐波 记者 叶林斌)紫阳县毛坝镇温家坪村,63岁的邹友刚一家四口,蜗居在80平方米的土坯房内,两年前,儿子邹伦兵换上肺癌,孙女邹玉蝶也罹患恶性血管瘤,噩运接踵而至……包联干部马孝松了解情况后,及时对邹友刚一家进行劝慰,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帮其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救助,申报二级残疾和低保。
马孝松是毛坝镇副镇长,负责温家坪村联村工作,同时他自己包联该村11组,一户不落地到21户村民家里“走走”成了他每月雷打不动的“功课”。谁家要是碰上紧急情况或者重要事情,他一个月得来回跑三四趟。
什么是包组联户?这得从2006年说起,那年偏僻的双桥镇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县上“黄牌”警告,镇上决定变部门联村为干部直接包组,上门主动服务,通过一年的干部包组联户成功摘掉了“黄牌”。从此,这个干部包组联户模式在全县得到推广,现在,但凡群众碰到任何难题,都可以“毫无顾忌”给包联干部反映。
自从开始包组联户以来,马孝松每天都会接到“包联”组上好几个群众来电。接电话容易,办事情不易,一个小小的养老保险折子,就让他在黄义才老人家和镇社保站折返了好几趟。“平时,养老保险都是他帮我们取,我和老伴腿脚走不动路,儿子儿媳都在南方打工。他天天来,对我们好,不嫌我们脏。”老人说。
包联工作不能长期待在机关,需要经常入户走访,是个苦差事,为此,马孝松好几次忍不住想打“退堂鼓”。“不过每次从黄义才这样的老人家里出来,想到如果我打退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来照顾他们,就又打消了念头。”
城镇社区况且如此,在山区农村,群众出门办事更是不易。
紫阳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腹地,群众到乡镇县城办事,大多需要翻山越岭,最远的群众从家里到镇上往返要一整天。如今,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留守者多是老人妇女,加之对机关不熟悉,办个事往往要折腾几个来回。纵使事情最后办成,也积了一肚子牢骚和怨气。
为解决“末梢堵塞”,不让政策“停在嘴上”而是“走在路上”,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07年以来,紫阳县推出一系列为民便民利民措施,一改过去组建工作组“吃大锅饭”的不良工作格局,干部走出机关,深入一线,各负其责,狠抓工作落实。要求干部做到“三必到”“五必访”,即发生突发事件、邻里纠纷和婚丧嫁娶的必到,产业发展大户、防汛防滑重点户、矛盾纠纷重点户、低保五保困难户、计划生育重点户五种户必访,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
陈光慧是紫阳县联合镇墙院村人,2013年儿子矿难出事,儿媳也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体弱多病的老两口和十岁的孙女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县药监局干部刘彦包联他家后,主动帮陈光慧孙女申请了贫困助学生活补助,每学期开学时坚持给小女孩购买学习用具,农忙时,他还经常去陈光慧家给老人帮忙干农活。
马孝松、刘彦仅仅是全县近2千名包联干部中的代表。这些包联干部,全部来自乡镇和部门。近年来,紫阳县在开展乡镇干部“包组联户”的基础上,逐步将包联范围扩大,形成了“三包三联”,即县级领导包镇联村抓示范、县直部门包村联组抓帮扶、乡镇干部包组联户抓增收,实现干部包联“全覆盖”。全县1077名县直部门干部与5896个示范户、搬迁户、低保户等结成对子。898名镇干部与7万余名农户签订帮扶承诺书,每人包联80至100户,包联干部每月至少登门或电话联系群众一次。
干部“包组联户”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抓手,也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举措。正是在一桩桩一件件急事、难事、烦事,甚至家事、私事、心事的办理中,紫阳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亲戚”关系更紧密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武丹通讯员叶飞任尧紫阳县以一档《有理大家说》的电视节目,将基层信访逐步引入法制化轨道。2014年3月,紫阳县在县电视台开办《有理大家说》栏目,尝试以舆论力量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解...
紫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紫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