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就得让群众满意 ——紫阳县探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纪实
[摘要]——紫阳县探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纪实
盛夏的茶乡紫阳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紫阳教育界传来的消息也令人振奋和欣喜:紫阳中学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复评验收,成为全市继安康中学后第二所省级示范高中;2016年紫阳高考达线1183人,本科上线率86.24%,高出全市本科上线率11.89个百分点,首次位居全市第一;全县理科状元王瑞敏被北京大学地质系录取,成为紫阳中学走出的首个北大生!
荣誉的背后,是无私的奉献和辛劳。一串串闪耀着光芒的数字,既是紫阳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困境中突围、在逆境中奋起的有力见证,也是对紫阳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最好诠释。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着紫阳的未来,寄托着千家万户的期待。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紫战略,举全县之力大办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成才!”县委书记赵立根说。
曾经的“紫阳街”与“紫阳专列”
2016年,紫阳教育无疑是丰收了,但回顾近年来该县教育发展的历程,步子走得并不轻松。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安康中心城区育才路周围的小巷,活动着大量的外县人,而这个群体中紫阳人最多。他们在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孩子上学。爷爷奶奶长陪,爸爸妈妈“走陪”,这家的孩子考走了,那家的又来了,出门抬头都是老乡。那段时期,由于紫阳不通高速,每到周末或新学期开学,在安康与达州两地间往返的列车上便挤满了紫阳人,且大多是在安康上学的紫阳学生及陪读的家长。于是紫阳人便戏称育才路为“紫阳街”,安康往返达州的绿皮火车为“紫阳专列”。
这让紫阳人十分尴尬。其他外县人抱怨紫阳人抬高了育才路的房租价格,“紫阳专列”上的乘务人员也向上级铁路运输部门诉苦,火车还未入紫阳县境,就要提前预留几节车厢。
“我清楚地记得2002年秋天有一次去安康出差,走进绿皮车厢,前后左右都是去看学生的紫阳家长,耳朵里塞满了对紫阳教育的抱怨!”紫阳县教体局党委书记、时任紫阳中学教务主任的朱平,回忆起那次乘坐“紫阳专列”的经历时,用“无地自容”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那一年,紫阳高考二本上线仅34人,与35万人口大县极不相称。
高考虽不是衡量一个地方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却影响着许多家长的择校观,高中生源特别是优质生源大量流失,以至于紫阳高考成绩长期徘徊在低谷。紫阳教育陷入了“优质生源流失——高考质量下滑——老百姓不信任——生源继续流失”的恶性怪圈。
有人粗略地算过一笔账:以100名学生为例,三年时间吃住在安康,每人每年得近万元的生活费。再加上家长们三年间往返紫阳和安康的交通、房租等开销,这些数字加在一起,100个学生估算下来花销不少于500万。群众经济负担的增加,牵动着紫阳教育疼痛的神经。
直面痛点,方能知耻而后勇。2006年恰逢换届,“强县必须强教、兴紫优先兴学”的理念在新的决策层形成共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紫阳教育从逆境中艰难突围。十年间,三任书记、四任县长的“教育接力”,赢得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教育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表现。紫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到学校调研视察,把脉问诊,反复强调要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重中之重。全县高考本科达线人数实现“十连增”,中考综合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前列。这些举措增强了家长的信心,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不少转学外地的学生纷纷回流。
该县制定出台了《紫阳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紫阳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办法》,修订完善了《中小学校长聘任办法》、《中小学教师聘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力促教育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大胆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紫阳中学探索出“五环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得到省市教研部门的充分肯定,在全市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高滩镇初级中学的“双向六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蒿坪镇初级中学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已初具雏形;紫阳小学、蒿坪镇中心小学立足本校实际,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大胆尝试,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为全县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探路。学生在行为习惯、课堂教学交流、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紫阳不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实行四年一个聘期,每年进行年度考核,对不称职的校长进行集中培训。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和县城学校末位移位制,努力探索教师轮岗交流新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健全校长、校委会成员、科任教师三级包抓教育教学质量责任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相互观摩学习和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实施青年教师、名优教师培养工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针对农村边远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个别学校严重缺编的状况,紫阳大力推行教师支教制度。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紫阳县支教工作实施意见》,从2007年9月开始施行,截至目前已累计有474名教师参加支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缺员的问题,促进了教师从超编学校到缺编学校、从县城学校到农村学校的合理流动。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每年为紫阳中学招聘免费师范生,优化高中教师结构。为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招聘特岗教师,解决教师缺编问题。
此外,该县还积极保障农村教师待遇。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为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建设公寓和教师周转房,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安居乐业。提高边远学校一级教师、高级教师职称比例,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绩效工资发放办法,给予基层教师在优秀教师推荐名额分配、进修培训等方面更多的机会,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优越感。
10年投入5个亿
走进双安镇中心学校,穿过电动伸缩大门,教学楼、篮球场、足球场、健身场、绿化带便映入眼帘。宽敞、洁净、美丽的校园,与5年前坑坑洼洼的操场、简陋的办学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据了解,该校累计投入380余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一手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一手抓教育基础设施改善。该县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5亿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小学校舍建设、中小学生活设施改造等项目,扩建县幼儿园、紫阳中学、紫阳中学初中部,新建县文体活动中心、县城第二小学、县职教中心,启动建设县城第三小学,累计新改(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新建寄宿制学校57所,新(扩)建公办幼儿园21所,建设教师周转房399套共计16672平方米。
与此同时,紫阳还多方筹集资金,为全县中小学配备教育教学仪器和设备,各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颁标准;95%以上的中小学开通了宽带网络,60%的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设备,80%的教师开通了“人人通”教学业务交流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2011年,该县被授予“陕西省中小学试验教学普及县”称号。随着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全县中小学布局更趋合理,城乡、校际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如今,走进紫阳城乡,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
该县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学校硬件配置均衡。每年县委、县政府向社会承诺的二十件实事中,总是把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6月30日晚,县长陈莲主持召开县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研究2016年度行业扶贫项目计划,其中为高滩镇牌楼村、界岭镇麻园村等13个贫困村学校下达项目资金425万元。
“做强教育,就是要让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好学校。”陈莲这样说。
通讯员 余兴福 汪可平 【编者按】: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对广大家长和学生来说,能够就近入学、相对公平,能够节约人力财力物力且看得到成效的教育,就算好教育。在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个问题上,紫阳探索这么多年,终于在2016年的夏天,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
十年磨一剑。三任书记四任县长的持续接力,才造就了紫阳教育的今天。教育也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紫阳这十年,就是一面镜子。
新闻推荐
市委书记郭青(左一)调研魔芋产业于6月8日在明江国际酒店举行的国际(安康)魔芋经贸洽谈会是第十六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重点活动之一,来自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色列、泰国、越南、柬埔寨、...
紫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紫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