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铸就五年辉煌 运筹帷幄再谱明日华章
市长徐启方视察盘龙茶业。 枝繁叶茂的厚朴林省委副书记胡和平、市委书记郭青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调研。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紫阳采访 任河漂流 锆刚玉二期生产线建成投产 游客在五省会馆 紫阳民歌剧《茶山情》获好评 紫阳县政务服务中心 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0万亩,实现产值7.8亿元。 紫阳富硒食品公司魔芋生产车间
组稿 余兴福图片 李谢军 陈刚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十二五”收官,“十三五”起航。
“十二五”以来,紫阳县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奋力推进“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项事业持续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五个翻番、五个跃升”奋斗目标(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五项指标翻一番;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城乡统筹、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五个方面实现跃升)基本完成,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十三五”美好愿景——
回眸“十二五”辉煌成就—— 全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奋力实现“五个超越”(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越全市平均水平)、“四个提高”(地方财政保障能力、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基础设施支撑力度、城乡一体化水平)、“三个优化”(经济结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目标。
力求在七个方面突破,努力实现后发赶超、绿色崛起——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突破。按照“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林果、高山木本药材、库区渔业养殖”的立体布局,全力做大做强富硒绿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园区聚集、集约发展,推进富硒资源综合利用,打造“中国硒谷”地域品牌,着力培育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三大支柱产业,重点建设硒谷、恒紫2个工业集中区和5个新型材料产业园区,引领新型工业快速发展;加快文笔山道教养生园、北五省会馆片区及富硒茶观光园综合开发、擂鼓台森林公园、双安天然补硒度假村、任河漂流二三期等旅游项目建设,将紫阳建成西北地区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山水休闲度假养生胜地;大力实施“互联网+” 战略,完善电商服务体系,构建紫阳微商模式,推进电商进农村,全力开展电商扶贫,创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健康养老、金融服务等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破解基础设施瓶颈上实现突破。实施交通运输工程,建设蒿坪副中心至县城双向快速干道、2座跨汉江大桥、乡镇公路环线建设等项目,破解交通基础设施瓶颈。建设城乡供水、江北片区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完善城乡水利基础设施。迁建县城江南35KV变电站、麻柳110KV变电站,新建西门河35KV智能箱变电站,改造城乡输电线路,提高电力保障能力;加快县城、蒿坪副中心“气化工程”;推进“三网合一”,实现4G全覆盖,自然村通宽带。
在加快新型城镇化上实现突破。加速构建以县城为核心、集镇为依托、中心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到“十三五”末城镇化率达到48%。推进县城江南新区、西门河新区、仁和国际社区、蒿坪硒谷生态城、保障性住房工程等建设,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按照“农业产业型、工业加工型、商贸物流型、休闲旅游型”功能定位,分类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完备的新型集镇;按照人口适度集聚、服务半径合理、功能基本配套要求,建设100个中心村,打造20个产业观光旅游村。
在推进扶贫攻坚上实现突破。统筹各类扶贫资源,强力推进扶贫开发。以集镇为中心,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避灾移民、库区移民集中安置点180个,完成移民搬迁1.56万户6.2万人。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施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保障扶贫等八大工程,确保2020年前9.52万贫困人口全面稳定脱贫。
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上实现突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等建设,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县第二人民医院、县医院门诊楼、县精神病院、县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卫生计生服务水平;组建传统文化研究会,实施紫阳民歌大剧院、富硒茶博物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老年公寓、农村幸福院、社区服务中心等民政服务体系;建设县级劳动技能实训中心和16个镇级劳动就业孵化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免费技能培训,加强众创空间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实现突破。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瀛湖湖泊治理工程,抓好绿化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66%。以汉江水质保护为核心,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中小河流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水源地保护等工作,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成环境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污染源监控中心,提升环境监测能力。
在深化改革创新上实现突破。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扩大民间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建设。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产权抵押融资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推进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改革财政项目资金扶持分配办法,提高政府财力资源使用效益。持续创新社会治理,建立紫阳应急综合指挥中心。完善紫阳大调解模式,全面推广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争创全国治安模范县。
特色产业取得新进展。全力打造“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旅游品牌,生态旅游加快发展;坚持园区承载,加快新型工业发展,恒紫“飞地经济”园区落地2个过亿元项目,硒谷工业园区入园企业21家,富硒食饮品企业达到13家,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和生态友好型产业,紫阳被授予全国首批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第八届全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在紫阳成功召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孵化)中心,开办网店300余家,被授予陕西省电子商务示范县,确定为省电商扶贫试点县。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县城建设加快,紫阳港汉江大桥、西门河汉江大桥、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文笔山公园、紫阳广场、体育场、火车站停车场建成使用,县文体活动中心、西门河新区、仁和国际新区等项目加紧建设。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累计完成移民搬迁1.86万户6.86万人,建设保障性住房10066套,城镇化率达到38%。新建通村水泥路1300公里、连户水泥路826公里、饮水安全工程232处,改造城乡电网1837公里,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生态建设展现新成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突出汉江水质保护,县、镇、村三级护水责任全面夯实,建成汉江大水面视频监控系统,县城生活污水垃圾实现集中处理,集镇垃圾实现集中清运,实施改厕2.8万户,建成20个集镇垃圾堆放场,汉江出紫断面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依法关停3家煤矿企业和2家非煤矿山企业。治理水土流失738平方公里。绿化造林40万亩,保护天然林1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2%,被省林业厅推荐为全国绿化造林模范县。
改革创新释放新活力。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被中央实践办作为全国县级典型进行宣传推广。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服务“全程代理”模式,率先完成“三证合一、一证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企业登记和项目建设并联审批,全国10省110多个市县前来学习考察。建立了全国首家县级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整合建立“紫阳热线”平台。成立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将4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集中办公,紫阳1+X调解模式在全市推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镇村综合改革、公车制度改革等省市既定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建成城乡幼儿园30所、标准化学校38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初中升学率分别达到90%、95%,高考成绩逐年攀升,稳居全市前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县医院综合住院楼、标准化镇卫生院21所、村卫生室160个。启动建设县中医院综合住院楼,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群众就医难问题得到缓解。公共文化设施有序推进,建设镇文化站19个、村文化书屋210个,打造了《郎在对门唱山歌》、《茶山情》等文化产品,成功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
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坚持谋发展与惠民生并重,五年办理城乡实事100件,解决一大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困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保持8万人次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面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新建敬老院21个,特殊困难群体得到切实关照。实施整村推进24个村,***71个村,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万人。
新闻推荐
(上接一版)国内外知名硒研究专家来到安康,了解硒资源、研究硒元素、投资硒产业,让安康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以“硒”为贵,承载富民强市新期盼硒,不仅是安康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承载着安康富民强市的新期盼。...
紫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紫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