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紫阳现代农业连片布局集群发展

陕西日报 2015-04-02 23:02 大字

    本报记者 霍强 通讯员 曾彪

立春过后,双安现代农业园区,一排排日光温室里的蔬菜瓜果馨香四溢;红椿现代农业园区,一山千行绿,满山茶树翠色欲流;蒿坪硒谷工业园区,机器轰鸣,正在加紧生产魔芋面条等系列产品……紫阳县到处呈现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喜人景象,奏响了一曲曲发展现代农业的“交响乐”。

 建基地,连片布局集群发展——

流转耕地18万亩,建设各类园区26个

双桥镇六河村村民符代芳,是远近闻名的女能人,短短几年流转土地发展厚朴3000余亩,还建起林下养殖场,迅速走上致富路。该村海拔千余米,是中药材生长的理想之地。全村425户,家家都种厚朴,面积超过3.5万亩,户均82亩。

近年来,该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按照“库区渔业养殖、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林果、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建设主导产业基地,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洞河镇利用瀛湖库区发展大水面养殖5000亩;汉江、渚河沿岸的城关、焕古、向阳、红椿等镇,发展丰产密植茶园,全县茶园面积达19万亩;双安、汉王等镇,发展设施蔬菜3000余亩;瓦庙、高滩等镇,建设魔芋基地3.42万亩;高桥、双桥、斑桃、界岭等中高山镇,发展厚朴、杜仲、云木香为主的中药材超过30万亩。

相对集中连片的产业布局,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逐渐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示范园区集中。据统计,全县已累计流转耕地18万亩,启动建设各类园区26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2个、市级6个。扭转了过去单一分散、“小打小闹”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壮龙头,规模企业辐射带动——

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走进紫阳富硒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身着工作服,正忙着生产魔芋面条等系列食品。

“去年公司收购鲜芋1.7万吨,加工魔芋胶2000吨,新开发了魔芋休闲食品、魔芋面条、魔芋膳食纤维等富硒食品,投放市场后,产品供不应求。”公司董事长冯永华说,“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直销店和网络销售平台,使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是紫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头戏。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县农业局局长鲍务林说:“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近年来紫阳县已拿出3000多万元,用于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发展,累计建成茶叶加工厂237个、县内龙头企业3家、国家认定的骨干企业11家、通过QS认证26家。同时,还出台了山林经济、魔芋产业发展奖励扶持等多项政策。

通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把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先后扶持壮大了盘龙茶业、开源实业、鑫昌种养殖等各类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2家、合作社119家、家庭农场18家,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拓市场,内外联动广开门路——

万余农民“弄潮”,人均收入过万元

正在组建的紫阳富硒茶网上直供中心,是集展示、销售、物流、售后、宣传于一体的现代大商平台,预计近期正式运营。

电子商务的崛起,加快了紫阳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仅使众多企业获利,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在县政府网站首页,盘龙、和平、闽秦3家标杆企业纳入首批服务对象,11家茶叶骨干企业申办了网店。同时,发展直销、连锁、加盟店103家,建立区域性销售中心2家。2014年茶叶产业产值达7.5亿元,综合收入达12亿元,仅此一项,茶农增收2700余元。

“今年我种了30亩,有企业保底价收购,不愁销路,毛收入有20多万元。”联合镇魔芋种植大户庞希莆如是说。

紫阳富硒食品有限公司,与全县15个魔芋基地镇8700余户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年初由公司垫付种芋资金,实行保底价收购,与农民结成利益均摊、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政府为企业搭台,企业为农户服务。紫阳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步入增收致富的“快车道”。据统计,全县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已超过万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七成。

新闻推荐

月日紫阳县盘龙天然富硒绿茶生产线工人正在进行分检工

5月25日,紫阳县盘龙天然富硒绿茶生产线,工人正在进行分检工作。近年来,陕西省紫阳县始终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第一抓手,去年,全县产茶4565吨,实现产值7.5亿元,综合收入12亿元,10万茶农因茶致富。本报记者...

紫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紫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