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一声“铁军”,你好实在
本报记者 陈俊 通讯员刘冲
“走,我带你看花坪养蜂第一人。”
早就听说近日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安康市审计局被称为“审计铁军”,各项工作都搞得实在。这不,记者11月30日上午从安康出发,到该局帮扶的镇坪县曾家镇花坪村采访。到该局驻村工作队驻地时,已经快十二点了,可队员们都还没有从贫困户家里回来。等了一会儿,队长秦万和赶了回来,聊了没两句,他便提出带记者去看养蜂基地。
难得有个好太阳。跟着秦万和,记者来到了花坪村一组易国成家。只见房前屋后坡坎到处都是蜂箱。在温暖的阳光里,几只蜜蜂在我们身前盘旋。
“这就是中华蜜蜂,我们叫它中蜂,是我的摇钱树。今年我从它们身上已经收入40万元了,再把剩下的蜂蜜卖完,轻松上50万。”易国成抑制不住地满脸兴奋。
“40万?”记者不由得向秦万和投去了求证的目光。
“别小看这小小的蜂子,易总今年已经卖了410箱,蜂蜜卖了2吨。每箱平均600元,蜂蜜简装40元一斤,精装50元一斤。没卖完的蜂蜜都是钱……”秦万和接过话给记者算起账来。“和我们搞工作一样,易总也是个实在人,没有对你们藏着掖着!”
实在扶产业
易国成今年68岁,已经养了40多年的中蜂了。在他眼里,养殖中蜂投资少、见效快,是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的项目。
记者查资料后得知,中华蜜蜂又称中蜂,属我国独有蜜蜂品种,非常适合我国山区定点饲养。
市审计局对该村开始帮扶之后,将养蜂确定为该村的一项主导产业。但由于养蜂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贫困户存在畏难情绪。对此,扶贫工作队便从2015年开始重点扶持易国成继续发展养蜂产业,帮他找销路,提升包装档次。养蜂规模也从去年的320箱,今年扩大到600多箱,蜂源远销各县区的养蜂合作社和蜂农,为村上的贫困户起了带头示范作用。老易也对村上的蜂农提供技术指导。在他一家的带动和技术支持下,花坪村98户在册贫困户,有20多户贫困户都养殖了数量不等的中蜂,贫困户的蜂蜜由市审计局统一采购代销。2016年该局为贫困户销售蜂蜜2吨,蜂农实现收入20万元。同时,该局还积极配合花坪村打造中华蜂养殖基地,请市林业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局里筹资10万元对基地进行专业设计和升级改造,还拨出经费3万元加大投入。
像帮扶养蜂产业一样实在的,还有该局牵线搭桥,联系镇坪县康青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牵头在花桥沟建设黄连、独花兰、白芨等药材2750亩,采取土地流转和吸纳贫困户务工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今年已提供劳动岗位2000余人次。
正如老易的红火日子一样,在市审计局的帮扶下,花坪村离在原花桥村花桥沟打造“蜂蜜一条沟和药材基地”的产业发展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了。
实在做实事
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的远元集团创始人郑远元可谓是家喻户晓,在花坪村也不例外,因为村里有25个人在该集团的门店从事修脚工作,70%为在册贫困户,按统一政策,该集团为这些贫困户每人每月多发300元钱工资。“贫困户给我们说的是每月3000多块钱,但我们悄悄托人查了工资表,花坪村这些人仅在郑远元公司修脚所得收入一项,每年总收入可达150万元左右。技术好又勤快的,年收入可达七八万元。”秦万和告诉记者。
“其实,一开始也没有这么顺利,主要是贫困户的思想转不过弯。”该局扶贫工作队队长、安康市经济责任审计处处长刘际和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刘际和帮扶的贫困户李先春的儿子李兴林,30岁还没有找对象。通过他数次上门做工作,2016年4月份通过培训,到北京的郑远元集团门店开始修脚,每月管吃住收入最少4000多元。听说今年年底回来娶媳妇。(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媛)11月15日,镇坪县法学会揭牌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员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法学会的成立,是该县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法治镇坪建设的又一重大突破。该会将以坚...
镇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