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林下有“黄金” 致富靠双手

陕西农村报 2020-11-04 00:58 大字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陈娟

深秋的秦岭层林叠翠,云雾笼罩,给群山增添了无穷魅力。林中的人家靠这绿水青山过上了美好生活。

11月2日,天色微明,家住石泉县迎丰镇弓箭沟村的郑光华已扛着锄头、提着柴刀出门了。

“我家里养过蜂和蚕,收入一般。村离县城有50多公里,去县城打工不方便。而且家里父母年龄大,媳妇身体又不好,身边离不开人,只能在家门口想法子赚钱。”郑光华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脱贫政策实施后,他向村上递交了担任生态护林员的申请书。经过层层考核,2017年,郑光华如愿以偿。

成为生态护林员,是郑光华第一份“正式”职业。从穿上护林服、挂上护林员胸牌的那天起,他就将护林防火、防森林病虫害、防滥砍乱挖、防乱捕乱猎四项职责牢牢记在心里,努力管护好辖区6800亩林地。

几年来,郑光华不仅成了一名优秀的生态护林员,还在林中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石泉县是典型的山区,北依秦岭,南接巴山。弓箭沟村所在山林资源更为丰富,林地湿度较大,土质肥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

“前几年去外地参观魔芋种植基地,学习了一些种植技术,我们这里山林茂盛,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发展魔芋产业了。”回来后,郑光华在管护的林地下种了16亩魔芋,第一年就收入3000多元,尝到了甜头的他,干劲十足。

“今年我的魔芋发展到28.5亩,上个月挖了3000多斤,卖了1万多元。你们看到的这片竹林里只有小魔芋了,留着当种子,明年我还要把种植面积翻一番。”郑光华抡着锄头,格外开心,“种子金贵,怕下大雨把种子淹坏,所以提前挖条排水坑,也顺便给魔芋松松土,换换新环境,它才会长得更快。”

有了新产业,不丢“老产业”。在屋旁的林子下,16个蜂箱整齐摆放着,几只蜜蜂来回飞舞。郑光华说,这是一家人吃饭的“老行当”了。

“你瞧这林子里的梧桐树、李子树、枇杷树,春天还有油菜地,花开的时候可美了,蜜源特别丰富。今年我大概能收100多斤蜂蜜,而且是正宗的土蜂蜜,都被老顾客预定完了,能收入好几千元。”

在郑光华家里,还有专门的养蚕室,里面摆放着整整齐齐的蚕簸,站在门口就能闻到桑叶的余味。

石泉县是桑蚕之乡,郑光华每年都会养两季蚕。“我喜欢种树,在院子周围的坡地种了约6亩桑树,平时我摘桑叶,媳妇在家喂蚕,今年还卖了2000多元。”

除此之外,家里的两头猪,还有林下养的几十只土鸡,也为他增收添了一把力。粗略算算,他家一年收入近5万元。

“是国家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郑光华说,作为生态护林员,他不仅要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几个字刻在心里,还要根植在绿水青山间,用行动守护好这片山林,让更多的山区群众把“生态饭碗”牢牢端在手上。

新闻推荐

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公布 长安区石泉县入选

本报讯(记者王嘉通讯员付江星)住建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决定将北京市大兴区等41个县(市、区)列为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

石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