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心中那一束阳光 ——记石泉县熨斗镇茨林教学点教师贾仕辅

科教周刊 2018-08-30 09:24 大字

[摘要]——记石泉县熨斗镇茨林教学点教师贾仕辅

通讯员 侯华勇 陈 明

“寸烛微光短,匠心师意长。无声春雨细,润物秀风光。”人们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贾仕辅老师却说:“我的职业和学生是最灿烂的一束光辉,我要用心血守望。”

贾仕辅1964年出生在石泉县熨斗镇板长村四组,这是石泉县最偏远的地区,土地贫瘠,闭塞偏僻。1982年,高中毕业的贾仕辅回到了家乡,执起教鞭,走上讲台当起了十几个学生的“孩子王”。春去冬来,寒暑往返,贾老师先后在板五小学、中河小学、药树小学、布里小学、麦坪小学、茨林小学等偏远的村小任教,一干就是三十六年。贾老师风趣地说:“我的职业生涯,真是‘三十六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三十六年来,他一直在农村的复式教学学校任教,学校附近的村民说,贾老师从没有无故放过一天假,从没有因私事耽误学生一节课,每逢刮风下雨,总是见他背着学生,拉着学生,往返在上下学的路上。其实,并不是没有调动到中心小学任教的机会,但是他都放弃了,直至今日,他还奋战在熨斗镇茨林小学教学点。

艰苦创业,三十六年风雨路。1992年,贾老师调至药树小学任教。学校只有两间破土房,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贾老师发动学生与村民一起人拉肩扛,新修了两间校舍。1995年,贾老师调到布里小学任教并主持该校的工作。正值“普六”,老百姓无钱交学杂费,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为了“普六”达标,贾老师常常在别人已进入梦乡的时候,还与村干部沟通、商谈如何改善办学条件,利用休息时间和村干部一道挨家挨户去做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强烈的责任心感化了村民,感动了村委。乡村两级陆续多渠道集资,村民自发出力,建成了一间厨房、一间办公室和两间教室,布里小学有了木质课桌凳、简易教具,还有了一个篮球场。

贾老师总是“单兵作战”,这让他在处理家庭事务与工作的关系时尤为矛盾。2006年,父亲病重,在石泉县医院住院两个多月,他只能利用周末去照顾父亲,周日下午又匆匆含泪返校,回到学生身边。

在茨林教学点任教期间,他遇到了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学生小杰。由于家庭原因,小杰性格孤僻,从不与人沟通,出现了语言障碍。贾仕辅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课下常常给他讲故事,和他做游戏。通过三年的悉心教育,小杰慢慢和同学走到一起,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虽然语言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杰的奶奶与人谈起贾仕辅,总是说:“贾老师比小杰的父母更像父母”。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很多村小都已成为教学点,仅有一、两个教学班,学生也只有十来名。贾仕辅一人扮演着多重角色,上好每一堂课,教育管理好每个学生。他所负责的每个教学点作息表、课程表、周工作安排表等整齐规范。学生档案、学校公物、报刊图书、教具器材管理有条不紊。学校各种计划安排得细致合理。翻开学生作业,无论是批阅符号,还是评价意见都一丝不苟。作业批改记录、学生家访记录、学生成长记录、建档立卡户学生帮扶等各项记录齐全详实。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学生的手工制作、表扬与警示、作业展,每一个细微之处,无不浸透着贾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近年来,贾仕辅所任教的班级教学成绩一直名列熨斗镇同年级前列。2016年,他被熨斗镇党委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从贾仕辅老师坚守的村小教学点先后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这些大学生的家长都称贾仕辅为“可敬老师”。这不是客套和逢迎,而是发自内心的爱戴和崇敬。在36年风雨路上,贾老师用良知指引着自己前进的方向,用行动守望着心中的一束阳光。

新闻推荐

中国·石泉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下月举行

华商报安康讯(记者张建全)秦巴水乡,“石泉十美”,近年来,安康石泉县以秀美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吸引了中外游客。为加快推进全域...

石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