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松手,方大成
对石泉而言,大大方方喊出“金蚕之乡、丝路之源”,并非只是一个助势产业发展的口号提炼,或者是区域文化标识的抢注或炒作。这是作为西北五省蚕桑第一大县所具备的从容自信,这也是多少年持续努力换来的鎏金之匾。正如采访中基层干群所言:“兴桑养蚕,县上一直没有松过手。”正是有了这份坚持,才让蚕农在面对市场低谷和高潮时,念念不忘的是,“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唯有养蚕能赚钱。”
百姓之所以对蚕桑产业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尝到了甜头,即便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也始终相信,终有一天市场还会“热”起来。来自石泉官方的经验总结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把蚕桑从一个弱小的农村经营项目发展成为农工商贸文一体化的产业体系。”随处可见的桑园和蚕室,以及养蚕大户对蚕桑产业的痴迷和坚守,足以印证了比桑株扎根更深的,是这项产业的历史根脉和民意选择。到目前,全县桑园面积不断扩大、百姓兴桑养蚕热情空前高涨、蚕桑产业的奖补资金逐步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前景大好……透过一组箭头向上的产业数据报告,我们依稀感受到产业迸发的生机活力,正成为百姓脱贫路上的不竭力量。
去年,在“一带一路论坛”上,馆藏多年的“鎏金铜蚕”再次让石泉和石泉的蚕桑产业大火了一把。从官方到民间铆足干劲借势发展蚕桑产业,同时也将文化要素植入其中,围绕池河金蚕小镇蚕桑产业体系建设,通过五大工程,把这个“鎏金铜蚕”出土的小镇打造成为“蚕业+文化+旅游”的典型样板。从养蚕到“养”文化,再到“养”山水气质和历史积淀,蚕桑产业链接了多要素,日臻体系丰茂,在为县域经济发展前拉后推的同时,也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格局、发展境界和发展思维。尤其是在注重发展质量效益的眼下,一间间蚕室就是一个个绿色工厂,一面面桑园就是一座座金山银山。天时地利人和,让石泉的蚕桑产业占尽了。石泉蚕桑产业的多赢之路,再次验证了这样一个真理,做产业就是谋职业,做产业就是兴家业,做产业就是做事业。
诚然,连续7年年养蚕量保持全市、全省、西北五省第一的石泉县,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兴桑养蚕,而是将蚕桑产业作为一项课题进行深挖深探,让其他同样具有产业基础和人文脉承的县区,多一份借鉴和启发:如何才能让产业富民,还能让文化提神,同时还能保证发展提速?能永葆产业生命力的,从长远看,一定是能让百姓看到发家致富的指望,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理性引导久久为功,让产业和市场面贴面,让政府和百姓肩并肩,让文化和产业手拉手。这或许是石泉蚕桑产业从一业独大到一业独荣的秘诀所在。
记者 吴昌勇
新闻推荐
汪功友将魔芋采挖出来储存,为今年魔芋产业发展奠定基础通讯员吴亚君沈沙“烤出的酒既可卖钱,酒糟又可用来喂猪……”还没走进汪功友家,就能闻见一股清香的包谷酒味儿。2017年的年末,又到了农村烤酒的...
石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