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罗显梅:兴桑养蚕撑起一个家

经济特刊 2017-12-25 09:40 大字

天还没亮,家住石泉县云雾山镇丁家坝村1组的贫困户罗显梅就得背起竹筐,踏上采桑之路,这是41岁农村妇女罗显梅的生活常态。每当辛苦劳作结束,在返回家中的山路上,罗显梅总会怀念曾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景象。如今,丈夫病了,生活的重担压在她一个人肩上。

“尘肺病”让生活坠入谷底

和众多普通农村女孩一样,家庭的贫困让12岁的罗显梅早早辍学在家,帮家里务农。1996年,经人介绍,20岁的罗显梅与唐继勤结为夫妻,丈夫农闲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回家务农。罗显梅则在家操持家务,两个争气的女儿从小懂事,一家四口的生活虽不富裕却也和谐美满。

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变故却让这个原本平静幸福的家庭坠入谷底。因长期在石英砂厂工作,2007年,丈夫唐继勤经确认患上三级尘肺病,残酷的病魔让这个原本身强力壮的男人变得虚弱,不仅不能继续务工务农,甚至连日常生活都需要人照料。

为了给丈夫看病,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家中的生活变得十分困难。罗显梅除了料理家务、照顾患病的丈夫和小女儿之外,还要务农贴补家用,面对生活的巨大开支,只靠几亩薄田带来的微薄收入显得杯水车薪,看着病床上的丈夫身体越来越差,想起校园中勤奋学习的女儿,罗显梅暗暗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改变贫穷现状。

“蚕宝宝”点燃生活希望

2011年,伴随着云雾山镇丁家坝村蚕桑产业快速发展,罗显梅在亲戚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学习养蚕,从小心翼翼照顾蚕种到起早贪黑采摘桑叶,罗显梅不敢有一丝怠慢。

十几张蚕种每天光桑叶都需要上千斤,为了省钱,她也舍不得请工人帮忙,只凭自己一人,把一筐又一筐的桑叶背回蚕室,清洗、裁剪、喂养、打药,十几个小时辛苦劳动让人疲劳不堪,好几次差点累晕在蚕室。

为了增加收入,她将家里的土地全都种上密植桑园,空闲的屋子全部改成蚕室,伴随着蚕种数量的增多,她每天起得更早,干起活来没日没夜,劳动强度的不断增大让罗显梅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2015年7月的一天,在采桑归家路上,罗显梅突然感到一阵头痛恶心,脚也不听使唤。后经检查,她被确诊患上了脑血管痉挛,得知消息的罗显梅没敢告诉丈夫和子女,强忍病痛继续劳作。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强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罗显梅硬是顶着病痛养完一张又一张蚕。

辛勤的劳作让家里的日子有了一点起色,丈夫的病情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也渐渐好转,女儿带回的奖状让一家人喜上眉梢,小小的“蚕宝宝”让罗显梅一家有了盼头。

真情帮扶让日子越过越好

艰辛的生活没有让罗显梅倒下,她依旧忙碌于田间地头和家务琐事。2013年,通过村组评议,县镇审核,罗显梅一家被纳入贫困户系统,驻村工作队每隔两三天就来她家嘘寒问暖,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

2014年,一家四口领到了低保金,虽说每月只有几百元,但对于这个艰辛的家庭来说却是弥足珍贵,为日夜劳作的罗显梅减轻了负担。养蚕过程中有时缺人手,驻村工作队就会主动帮她联系帮工,“蚕宝宝”得了病,工作队就联系技术专家帮她及时解决。“教育扶贫”让两个女儿享受到了助学补贴,“医疗扶贫”让丈夫唐继勤在家就可以接受县医院医生的上门巡诊,“产业奖补”让每张蚕种获得了额外收入,“旧房改造”让原本破旧的房屋焕然一新,党和政府的真情帮扶减轻了压在罗显梅身上沉重的包袱,她的病也得到有效治疗,遂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养蚕事业中。

2016年,罗显梅一共喂养蚕种11张,收入2万余元。今年,她又喂养蚕种近16张,收入近3万元,不仅成为丁家坝村家喻户晓的养蚕能手,还被县上评为2017年脱贫攻坚自强标兵先进个人。

现在,逐渐好转的丈夫可以做一些简单家务,村上还为他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大女儿今年也升入高二。罗显梅还准备再新建几间蚕室,继续扩大养蚕规模。贫困没有让罗显梅心生畏惧,在她的努力下,全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通讯员 吴亚君 盛泉

新闻推荐

脱贫路上绝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通讯员许兵吴亚君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没想到,我每个月也能拿到残疾人补贴,这让我更有信心了。今年我养了3头牛,2头猪,还发展了6箱蜜蜂,种了1亩辣椒,相信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曾溪镇大沟村6组肢...

石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