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点燃”能人,“照亮”农村 ——石泉县推行“支部+能人+X”村域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安康日报 2017-07-11 09:00 大字

[摘要]——石泉县推行“支部+能人+X”村域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通讯员 黎明 陈媛

在强化基层基础奋力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如何用好用活能人这一关键要素和第一资源,助力脱贫攻坚,石泉县探索推行“支部+能人+X”村域治理模式,让能人与各要素链接融合,发挥催生、发酵、辐射和激活作用,“能人治村、能人兴村”成为党建给力脱贫攻坚、激发追赶超越的有效实践。

支部+能人+产业:

带动致富产业兴

经济是村域治理的核心,产业是村域发展的基础。而把能人队伍“竖”起来,把能人力量“显”出来,正是兴产业、抓增收最有效的办法。

郑光华本是迎丰镇弓箭沟村的贫困户,从2015年开始零星种植魔芋,在村支部和帮扶单位县国土局的鼓励帮扶下,两年发展了130多亩,一路“逆袭”成了当地的魔芋种植“能人”。如今,他正在注册魔芋家庭农场,带动组上其他农户一起种植魔芋。

中池镇东沙河村的村官吕玉洁,则是“人小能量大”的另一种能人代表。她在村支部的协调支持下,召集一批年轻能人成立了东沙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首批推出的1000份大米、蜂蜜、苕粉条“中池三宝”一经问世,便被抢购一空。通过把村民手中的农产品变成畅销旅游特产,直接带动8户贫困户增收近两万元,现在她正计划收购更多当地特产,走电商发展致富路。

2016年下半年开始,石泉全面推行“能人兴村”战略,鼓励各类能人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村庄,盘活农村的人、地、财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吸纳贫困村民就业增收,带头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新品种试验示范、特色经济作物、高效设施蔬菜、高科技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各类现代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有力地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已兴办专业合作社98个,家庭农场100个,其中贫困户兴办农产品加工厂114家、家庭作坊327家,发展蔬菜8590亩、富硒黄花4906亩、中药材5472亩、经济作物3.2万亩,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

支部+能人+移风易俗:

引领农村新风尚

“咱民主,是宝地,将你我,来养育,建设好,新农村,本条约,要牢记……”中池民主村的大学生村官刘申松自编的村规民约三字经,如今已被放大张贴在村党群活动室的公告栏里,因为通俗易懂,好多村民都能张口就来。

“闲暇时间就来自乐社参加活动,既把身体锻炼了,跟大家在一起心情也愉快,比窝在屋里打麻将好多啦!”文艺能人程定珍带领着集镇周边的文艺村民,把池河自乐社办得有声有色。去年还成立了自乐社党支部,成为集镇社区的一支文艺尖兵。

结合新民风建设工程,石泉各村和社区党支部创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社区”、“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最美家庭”、“石泉十佳”等评选活动,树立正能量的能人典型,全力培育文明新风尚。同时,采取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等方式,通过能人带头移风易俗,摒弃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集传统文化精粹,采现代文明滋养,使乡风既厚重,又清新。能人们的“文明”带动,使石泉乡间的党风、政风、村风、民风都发生了向好的转变,也从另一个侧面促进村域治理迈上新台阶。

能人的能量和精神对公共事业、民生实事关系密切。

城关镇双桥村的杨兴刚,从六年前种下两亩桂花树到现在(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鲁琦到市蚕桑中心调研座谈蚕桑产业发展

本报讯(政轩)6月26日,副市长鲁琦在市蚕桑中心调研蚕桑产业发展时强调,要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安康市蚕桑产业巩固提升、转型发展。座谈会上,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蚕桑中心、市蚕种场和...

石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