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驻村调研采访活动”记者走进安康市石泉县中池镇军民村耄耋老人:感谢党的好政策,满意现在的生活

阳光报 2017-05-23 04:10 大字

  朱述华老人养的蚕

  记者董宁宁文图

  “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好得没话说,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这是《阳光报》记者在陕西安康的石泉县中池镇军民村驻村时,听到村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2014年,该村的贫困人口高达262户744人,在总人口1515人中占据一半,现在3年过去了,驻村工作队通过多方努力,2016年年底,所有贫困户按期脱贫。

  中池镇军民村位于中池镇东南部,属丘陵地貌,山大沟深,因自然条件较差,贫困户的贫困程度较深。“只要我们的村民行动上不懒惰,思想能向上,通过现在国家好的惠农政策,完全可以甩开贫穷的帽子。”县委组织部远教办主任、军民村驻村扶贫队长赵康这样告诉记者。

  陈立均:政府帮我修好房子

  出生于1971年的陈立均是军民村二组一位普通的村民,因家庭条件不好,早年一直在北京跟着同乡搞建筑,2015年因工受伤后返回家乡养伤。受伤后,暂时失去了劳动能力,使得原本贫穷的家庭笼罩了一层阴影。

  “在山上做什么都不方便,用水不方便,交通更不方便”在陈立均现在的家记者看到,一层简单的土坯小屋坐落在半山腰上,屋内空空荡荡,仅有的几件家具空落落的摆在家中,没有一丝家的温暖。“妻子因为家穷,走掉了,老母亲去年也离世了,现在家里就剩下我和儿子两人,儿子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跑出去打工了”说到这里,陈立均显得异常的无奈。

  驻村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移民搬迁项目分散化安置,为他在山下协调了一块土地,和其他4户一起建成了一处分散安置点。

  陈立均通过在北京的同乡老板帮忙,盖起了二层新房,就等装修完后去北京同乡老板那里打工还钱。同时,陈立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补助人均1.5万元的补助款已经拿到了手,刚好用于新房的装修。“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得没话说,政府如果不帮忙,我没钱都修不起房,现在等房子装修好后,我还要出去打工,我这个家也得过上小康生活。”

  82岁的朱述华:感谢党的好政策

  “我从2002年就享受五保政策了,现在国家强大了,我们人民群众也富裕了,这都得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朱述华老人与老伴共同生活在半山坡的小房子里,无儿无女的他们经历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意。

  朱述华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军民村人,务了一辈子农的他,到现在还是闲不下来,随着年龄的增加,腿脚也已经慢慢的不太灵活,镇村干部都劝他们住进镇上的养老院享享清福,每天有专人伺候着,可老人说什么都不去。“住不惯,感觉不自由,而且自己现在还能动,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和老伴,不想给国家再添什么负担了。”朱述华老人如是说。

  《阳光报》记者在老人家里看到,老两口在家喂养了两头猪,几只鸡,一季度养一张蚕(注:根据温度的要求,普通农户一年只能养三季度蚕,当地指的一张蚕说的是一盒蚕种,有三千多粒,是当地适合劳动能力较弱群众的一种密集型自助创收产业)。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老人还种了二亩玉米,一亩红苕,在自家院前种了一些蔬菜,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粗略地算下来,2人一年能创收6000多元。而这样的年收入水平已经基本接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3015元的陕西省扶贫标准。

  据了解,朱述华老两口每年五保金加上高龄补贴和养老保险,一年能领取各类政策补助近万元,再加上自主创收的6000多元,每年人均纯收入近8000元。

  “现在政策好了,我们看病住院全报销,镇村干部给我们办理了五保,包村干部还经常到我家看我,问问我们有啥困难有啥需要,感觉他们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而且每年还能从国家领到不少钱,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采访中,朱述华老人这样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石泉推进执法办案场所规范化建设

本报讯(通讯员周歌陆洪兵)5月5日,石泉县公安局以规范硬件环境、细化管理流程、提升办案质量等措施为抓手,集管理、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案件管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高标定位,精准施策,强力推进执法办案场所...

石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