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返乡创业助力脱贫 王华北京回来的“石泉哥”

陕西日报 2017-05-12 07:50 大字
  本报记者 郑斐 通讯员 吴亚君 陈迪

  石泉县的陕西嘉晟实业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王华一口地道的京腔,不带一丝“石普”味道。“其实我是地道的石泉人,从小生在这儿、长在这儿。”王华换了个“频道”,一口标准的石泉话,感觉就像是邻家的大哥。

  大学毕业后,王华先是在西安一家警校任教8年,1999年到北京读研,2008年下海经商,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机缘巧合,王华遇见当时县上一位领导,邀请他有机会回家乡来做点事,加上王华本人有着浓厚的农业情结,2010年,他回到石泉成立陕西嘉晟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900余万元,在池河镇的五爱村流转土地527亩,开始搞蔬菜种植。

  2012年起,嘉晟公司先后投资7900余万元,取得83.4亩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用于嘉晟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以富硒粮油、菌类食品、无公害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为主,配套保鲜气调、冷冻仓储、开设产品展览交易等服务功能。1.8万立方米蔬菜气调库全部采用最先进的冷藏技术和设备,反季节蔬菜储备量可达6000余吨。

  2015年初,嘉晟公司开始面向全县进行订单式收购,以辣椒、豇豆、生姜、黄豆、香椿等蔬菜深加工产品原材料为主。公司为农户提供良种,并派技术员下乡指导科学种植和规范储藏,不仅帮助农户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也确保了企业加工的食品原材料的绿色、安全。

  “辣椒育苗床高约10厘米,每个平方米苗床要农家肥10公斤,要把苗床弄平整,播种前要浇足水,覆盖一层细土,把发芽的辣椒种均匀撒在上面。”近日,后柳镇长安村的辣椒育苗点,嘉晟公司的技术员为贫困户们现场培训种植技术后,和4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120余万元的市场订单合同。

  订单式收购、规范化培训、标准化种植,通过以市场订单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保障,以统一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不仅保证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热情。去年,嘉晟公司和喜河镇大雁村75户农户签订了40亩豇豆收购合同,49户贫困户138人受益,贫困户人均增收800余元。今年,嘉晟公司的订单覆盖全县11个镇、88个村、4500余农户,其中贫困户2150余户。

  池河镇柏安村3组的贫困户彭祥财,今年45岁,母亲重度残疾,两个孩子正在上学,生活压力很大。过去家里的6亩地种玉米、红薯,一年只能收入四五千元。去年5月份,种了两亩订单辣椒,嘉晟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到了8月份,一亩地能采摘1000多公斤,一公斤卖3元左右,两亩地3个月时间就增收7000多元。彭祥财说,“辣椒种植时间短,见钱快,比种苞谷、红薯强多了。今年我种了3亩辣椒,家里又养了4头猪,年底脱贫没问题。”

  身有残疾的贫困户余桂明,家住石泉县城关镇,离异后一人带着11岁的女儿生活,去年到嘉晟公司务工,他主要从事机器设备检修,月工资2600元,一年能有两万多元的收入,去年就已脱贫。

  王华说,预计到2019年,公司种植面积将发展到4万亩,覆盖贫困户不少于3000户,我们要把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有机结合起来,让家乡的产品走出去,让家乡的农民富起来。

新闻推荐

相信诈骗电话险被骗 锦旗送给民警表谢意

  罗女士是安康石泉县喜河镇人,几天前,她在家里接了一个电话。  对方是一名男子,操一口普通话,自称是上海市公安局的。电话上,男子说,罗女士的身份证在地外丢失,被不法分子...

石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