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石泉:太平村扎下了富裕根

陕西日报 2017-01-09 00:00 大字

本报通讯员 吴亚君 李思纯 记者 王西建

年初冬的太平村,几乎已经看不到往年烟尘漫道、建筑杂乱、田野凋敝的旧貌,取而代之的是依山银练般的通村路、白墙黛瓦线条勾勒的农家院。红如烈焰的枫林间隔在收割后的田川,耳畔鸡鸣、犬吠、牛哞,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岁的赵仁根此时就站在这样的风景里笑得合不拢嘴,他的面前是一幢正在修建的“交钥匙”工程安居房。“做梦都想不到,国家免费给我建房!”他高兴地跟路过的乡亲打招呼。也有乡亲跟他打趣:“你是享了政策的福,不然你还住在半山腰上!”赵仁根连连点头。因为住在半山梁,上山出沟交通不便,收入一直搞不上去,又有两个娃在城里上学,慢慢地,入不敷出的他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去年,包联太平村的石泉县农林科技局干部根据他的贫困“症结”进行帮扶:没钱投入生产,黑花生籽种和幼猪崽免费供应;没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就把他纳入“交钥匙”工程,免费享受平方米的安置房。下半年,他6亩黑花生收了多公斤,净增收余元;圈里的两头猪喂得又肥又壮;跟天麻合作社学种天麻的事也定下来了,平方米的小天麻种子已经开始播种了。“政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包联干部对我们上心,确确实实能给我们老百姓办实事!”对于这一年包联脱贫带给一家人的变化,赵仁根毫不掩饰自己对包联干部的感激。

姚程杰是太平村第一书记。驻村一年来,和村民形形色色的思想碰撞,已经让他在脱贫工作中能够处事练达,运用政策把握思路游刃有余,他坦言道:“我一直相信,没有人愿意一辈子都在穷困中度过。贫困户中有懒散、等靠的少数消极思想存在,我们对这些人采取的是学习教育为先,讲政策说道理,把他们带出去参观适宜本地的致富产业,让他们找到致富的信心,以身边的村民来对比激励。对于有愿望和积极性的贫困户,我们会给他们提供不一样的发展路子,供他们参考。”

太平村户贫困户中,大多数还是像赵仁根这样有发展愿望却因为多种原因掣肘不能富裕的村民。对这部分贫困户,正如姚程杰所说,县包联单位农林科技局扶贫工作队通过年初的交流摸底、评议,为他们量身订制了致富计划。

太平村虽然山大沟深,但有天麻、烤酒、香菇、家禽牲畜养殖等产业的发展基础,之所以没有形成规模或连片发展态势,无非因为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苦无销路、没有启动资金、缺乏技术、缺乏劳力等原因。为切实扫除发展障碍,为致富创造条件,驻村第一书记领着村三委班子和扶贫工作队把第一要务放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一项一项打底子:产业路硬化3.4公里,受益群众人;便民桥1座,受益群众人;新建水窖2座,受益群众人;改造户旧房,满足村民“安居”又方便的愿望;申报“交钥匙”工程项目,让户没有经济能力实现搬迁脱贫的贫困户不再有后顾之忧;联系建立手机基塔,解决通讯不畅的难题;接通了有线电视和广播,让村民能够及时了解党的政策方针……

“要按照产业多元化、合作社大户带动与家庭创业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尊重农民需求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力发展产业。要把一户一法措施搞实,把发展规划制定好,把项目资金使用好,把水电路讯设施改善好,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团结全村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脱贫攻坚。”县委书记李启全是太平村的联村县级领导,在去年年初深入太平村调研时,他的这一明确指示,无疑给工作队的同志和准备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工作队结合贫困户家庭实际,大力发展订单产业,确立了按照“合作社+贫困户”“公司+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制定了在原天麻种植基础上继续发展扩大规模、借助大山深处“有机”“绿色”优势,发展药材树种、辣椒、稻田鸭等特色种养的产业增收思路。到去年月,太平村与博硒农业公司发展的订单黑花生亩总产出达多公斤,贫困种植户每户约增收元;与池河镇嘉盛公司的亩订单“美人椒”,全村总产量达公斤,贫困种植户每户约增收元。以胡录兵为代表的本村天麻大户,依托山多林广的自然优势,和天麻产业合作社以“传帮带”的形式带动户贫困户发展天麻产业,共种植余平方米。去年秋后刚刚挖出天麻,就有客商到地头收购,预计今年采挖销售后可为贫困户增收余万元。

新闻推荐

石泉民警冒严寒护航“汉水·庖汤会”

1月7日,安康市石泉县熨斗古镇人山人海,第五届“汉水·庖汤会”在这里激情开幕。为了确保“汉水·庖汤会”活动的圆满举办,石泉县公安局出动百余名警力,全力护航活动平安。围绕本次活动的安全保卫,专门...

石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