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坪村的守望者 ——记石泉县熨斗镇麦坪村“第一书记”李德国
[摘要]——记石泉县熨斗镇麦坪村“第一书记”李德国
记者 谭西 通讯员张会军 陈媛
站在一群年轻的80后、90后“第一书记”中间,59岁的李德国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他也是“第一书记”,尽管比有些同僚两个人加起来的年龄还要大。
李德国负责的石泉县熨斗镇麦坪村,也非等闲“第一书记”敢接手的烂摊子。这个位于石泉南区木竹山扶贫连片山区腹地的小村庄,在李德国驻村之前,已经到了连村支书都找不到人当的地步。
抱着培养一名支部书记的目的下到麦坪村,再到成为村里的“第一书记”,李德国用4年半的时间,让这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的小村子,连续两年年度目标综合考评位列全镇第一。村民看到了钱,更看到了希望。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81岁的罗德高老人,用夹杂着川音的熨斗方言,引用古文夸奖李德国。离正式退休还有7个月,李德国说,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把麦坪村好好地交到下一任手上。
李书记来到麦坪村
很多人不知道麦坪,因为它穷,远,没有特色。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听说麦坪,则是因为它太穷,太远,还发生过不堪回首的逃荒事件。
熨斗镇在石泉已属偏远,麦坪又是熨斗最差的村。离集镇12公里,平均海拔900米以上,贫困人口占了近一半,人均年收入多年不足2000元。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得劳动力原本就稀疏的小山村更是暮气沉沉。长达13届的村两委领导班子,也没能解开麦坪发展的这团乱麻。
其实李德国和麦坪的渊源早已存在。20多年前,李德国就在原麦坪乡出任过乡党委书记。2011年11月,身为熨斗镇政府干部的李德国,被派到了当时邻近麦坪的布里村兼任党支部书记。2015年3月,布里村和麦坪村合并成新麦坪村,李德国又成了村里的“第一书记”。现在李德国身兼数职,既是镇政府综治办干部,又是驻村干部,还是村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
当初摆在李德国面前的,确实是一个穷山恶水的烂摊子。人均收入不到2500元,村里没有主导产业,一盘散沙。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没有地表水,老百姓祖祖辈辈用水就靠挖的泥塘子。之前的村支书身体有病管不了事,后来就再也没有支书了,实在是选不出合适的人。
兼任村支书后李德国第一次去群众家里,山里人热情,忙着给他烧水喝。回去后李德国病了两三天。问医生怎么回事,医生了解情况后,让他去看看那里的水。
这一看吓了李德国一跳。村民用的泥塘水下雨天是混的,晴天就是绿的,虫蚊都有。只是看一下,李德国就受不了。问村民,村民们说:“没办法,都习惯了。”
解决吃水,是李德国为村里做的第一件事。他跑部门,找项目,最终争取到水利部门的资金15万多元,打了25口水窖,修整了5000米水管。今年他又给村里争取了12口水窖,还打算搞一个饮水工程,解决村民吃水的根本问题。
自来水流到了水缸里,吃水的问题解决了,李德国还得忙着修路。村里以前只有部分组通路,通的还是泥巴路,根本没办法走。为了方便村民的畜牧和烤烟产业,李德国先是打了一公里的砂石产业路,又在2013年冬天弄成了水泥路。为了给石泉旅游环线路打基础,打造一个民俗旅游村,李德国又从扶贫部门争取资金数十万元,组织村民从麦坪一组到佛坪岭修了一条宽6.5米,长4.5公里的路。现在这条路已经快完工,一旦修成,村里人出行一趟能省10块钱。
村里有了“摇钱树”
有水吃,有路走,并不是李德国的根本目的。他很清楚,麦坪这么穷,最需要的是发展,是后劲。(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郭健)“没想到这么方便,让我在家里用手机就能申请到法律援助。”近日,家住石泉县池河镇的村民陈某在亲友的帮助下,通过手机向县司法局申请到了法律援助。陈某常年靠在周边打小工挣钱养家...
石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石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