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光明村:用三年做出的“答卷”

各界导报 2016-05-26 14:43 大字

□ 记者 唐冰

“3年前站在这里,我和省政协委员们立下一个约定,承诺3年后要让他们看到一个全新的光明村,今天,我很高兴地迎来省政协常委视察团的各位委员,请大家检验我们的工作。"青山朦胧,绿水潺潺,站在210国道旁,石泉县饶峰镇党委书记黄冬梅满怀激动地说。

在这次视察中,“陕南移民搬迁,不只是简单的人的搬迁"这个观点,深入视察团每一位成员的心里。

安置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服务管理能否跟得上?能否为搬迁群众创造多途径就业创业渠道,真正实现“断穷根"?这不仅是视察中委员们的所看所思,也是三年前,省政协调研组来光明村调研时,委员们对黄冬梅提出的疑问。

2013年的光明村正处于建设阶段,黄冬梅回忆,那时光明村满目荒山,看不出一丝生机。说话间,黄冬梅指向对面山坡,“大家看,当年的荒山现在已经变成了‘金山’,我们种植了核桃、牡丹,发展高山核桃林产业,还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在210国道两侧,一排排连体“欧式"风格住房整齐排列。“住在这里的群众还有要照顾自家庄稼地的,但是最远的距离,骑摩托车不到一个小时也能到。"光明村村支书王会升说,如今,需要上山种地的人在整个村子里只占三分之一,更多的人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现在我们引进的这些工厂月均用工总量在200人左右,基本为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保障。"王会升介绍,自打把群众安置下来,村里的劳务输出从原来的70%减少到了30%左右。

“这恰恰说明,有了产业带动,移民搬迁和农民增收的效益都能达到最大化。"省政协常委高合元说道。

农村超市、文体广场、农村书屋,目前,光明村的基础配套设施已经基本健全,但黄冬梅仍有更大的愿景:“我还是希望能够有多一些的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扶持,让光明村不仅宜居、宜业,更宜游。"

新闻推荐

聚会惹麻烦 律师解疙瘩

本报讯(记者崔福红通讯员谭苗)1月11日上午,在石泉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服务大厅,当地中池镇小伙子刘某将16000元的款项递到“昔日工友”吴某手中,至此,一场因“生日聚会”引发的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石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