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乡新韵 ——仁和区中坝乡生态家园建设走笔

攀枝花日报 2011-07-12 18:45 大字

□王晓龙 本报记者 陶泓霖

宽敞的马路上,孩子们骑着单车,享受着夏日里的快乐时光;路边的树荫下,老人们闲适地话着家常;群山的怀抱中,镶嵌着绿油油的庄稼地。

走在中坝乡团山村的大家小巷,灰瓦白墙的农舍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幸福图画描绘在院墙上,院墙周围种植着黄连翘、麦冬等观赏植物。中坝乡团山村灰鲊凹组村民李和亮告诉记者:“生态家园建设给村民们带来了实惠,也带来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生态家园的“幸福公式”

走在通往李和亮家的水泥路上,两旁的黄连翘已经开出紫色的小花。李和亮对记者说:“路面硬化后,雨天里也不用担心会把泥土带进家了。”

提起农村,也许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那时,大多数农户畜禽圈厕混杂,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及其它废弃物乱堆乱放,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且对土壤造成面源污染。

2007年至今,团山村通过“两池六改”项目、“生态家园”建设项目、生态庭院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以及生态清洁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全村78户农户顺利完成了家居环境清洁美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等内容建设,团山村逐步形成了“畜—沼—粮”“畜—沼—菜”“畜—沼—果”的农业生态产业化模式,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李和亮的家,院坝里已经用水泥进行了硬化,还种上了果树,李和亮说:“乡下也讲究人居环境,种上果树可以美化环境。”在他家里,农用工具统一摆放在杂物室里,厨房里用上了沼气,洗澡间用上了太阳能,畜禽圈厕分离,生活垃圾统一处理,院墙外修建了污水处理池和沼气池。他笑着说:“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农村人也赶着‘时髦\’学习低碳生活。”

如今,李和亮和周围村民用沼渣给农田果林施肥,处理过后的生活污水成了农田的灌溉水源之一,许多村民还在自家的圈舍里搞起了庭院养殖。他对记者说:“变废为宝、循环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新农村建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生态家园的“旅游效应”

聂正清是团山村的一位普通农民,跑过运输、经营过砖厂的他,如今是团山村一家回族风味农家乐的“掌门人”。他对记者说:“团山村的变化,带动了本地的乡村旅游,一到周末,就会有许多城里人来体验田园生活。”

2008年,聂正清利用自家的庭院办起了农家乐,他将牛圈改建成一个140平方米的大餐厅,能容纳80人同时就餐。另外,他出资2.5万元在房前屋后栽种花木200多棵,令庭院环境焕然一新。

离农家乐不远处是一个篮球场,这里原来是聂正清家的一块坡地,在准备将这块坡地改成大棚种植蔬菜时,聂正清听说村上要建宣传文化活动阵地,于是他立刻让出了这1.4亩地。聂正清告诉记者:“这个篮球场一共投资了12万余元,政府补助了4万,建成后村民在这里可以进行体育活动,还可以方便游客停车。”如今,聂正清家周围已经建起了好几家农家乐,到了旅游旺季,许多村民都会前来帮忙张罗生意。

乡村面貌的变化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乡村旅游也成为团山村村民新的增收渠道。离聂正清家不远处,一户村民正在改造房屋,男主人彭学军站在新砌的院墙内告诉记者,他家是“生态家园”建设项目的第四批受益者,等到房屋改造完成,400余棵芒果树也会栽种完毕,等到芒果树挂果时,游客可以到他家果林里品尝购买新鲜的芒果。

新闻推荐

大溪州的“花样人家” □本报记者 陶泓霖

10月24日,在工厂里忙碌了一天的周培忠回到位于仁和区中坝乡团山村大溪州组的家中,和正在做晚饭的妻子陈崇群闲聊几句后,周培忠转身向堆放农具的杂物室走去。他一边蹲下身拿工具,一边对妻子说:“时间还...

石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