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坝团山:回族村里听心声

攀枝花日报 2010-11-17 21:30 大字

本报记者 王南桢文/图

“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弥漫的炊烟,灰褐色的土房,杂乱的庭院,鸡鸭满院跑,牛羊粪便到处是。”这是许多人对农村的印象。

但是,在仁和区中坝乡团山村灰鲊凹组,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条条平整的混凝土路直通家家户户;错落有致的农房各具特色;别致的花台轩窗,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让人目不暇接;屋内屋外整洁清爽,舒适宜人。

11月12日,记者乘车来到一户树木掩映的农家——门前的两层花台种满了花草;离门边约5米处的一个篮球场上,村里的几个孩子正在打篮球。

见有人来访,男主人聂正清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入院落。

庭院干净整洁。左边是一栋一楼一底的楼房,右边坎下是一排砖房,院内有茂密的桂圆树、芒果树,坐在炮仗花架下,聂正清开心地讲他家这五年来的变化。

聂正清说:“我家这五年,生活变化很大,庭院改造后,办起了农家乐,既增加了收入,又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聂正清今年48岁,回族。2006年以前,他一直在外跑运输,家里几亩地基本上由妻子料理,虽然年收入也有2万多元,但一天都在外忙,管不到家。

2006年底,聂正清回家发展。他说:“我的正房是1998年建的,有230多平方米。这坎下原来是牛圈,院门在牛圈旁,以前外出只有一条小路连到公路上。”

2007年,乡党委、政府准备将团山村灰鲊凹组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征求村民们的意见。当得知建设新农村示范点政府要补贴部分资金,对道路等基础设施要进行改造后,组长和聂正清等人认为这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他们积极争取乡上将团山村灰鲊凹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后来,环保部门在这里实施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将灰鲊凹组17户农户打造成生态家园示范点。通过3个月的奋战,村民的房屋全部进行了装修美化;各家各户实施了“一池四改”工程,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修建了污水处理池,配备了垃圾桶。

2008年4月,水泥路通到了灰鲊凹组村民的家门口。

路通了,聂正清利用自家的庭院办个农家乐。他结合实施“一池四改”工程,将牛圈拆除建起一个140平方米的大餐厅,能容纳80人同时就餐。他先后出资2.5万元在房前屋后栽种花木200多棵,庭院焕然一新。

如今,坐在100平方米的院坝里,就能看到门前花台上郁郁葱葱的花草,离门边5米就是一个篮球场。

聂正清说,这个篮球场的位置原来是他家的一块坡地,他准备将这块地弄平改成大田,今后可以种大棚蔬菜。当他把坡地的土运出去,把地弄平整后,就听说村上要建宣传文化活动阵地,于是他就让出了这块1.4亩地修建了一个篮球场。

他说,建个篮球场让村民有个活动场所,而且农家乐办起来后,客人还可停车。建这个近700平方米的篮球场,他花了6万多元,政府补助了他4万元。

聂正清的回族风味农家乐办起来后,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来休闲娱乐。聂正清笑着说:“有客人来,我们就接待客人,平时没有客人的时候就种田。这几年办农家乐,年均收入近6万元。”

“十一五”期间,聂正清感到变化最大的是,他家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平时煮饭用的是沼气,洗澡是太阳能,生活用水是自来水,院内院外的花草树木清香怡人,跟城里人的生活差不多。并且,这里的空气比城里更清新。“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的心情是格外舒畅。”

团山村村总支书撒春元说:“团山村有一半村民是回族,像聂正清这样的农家乐村里还有几家,平时他们忙的时候,就会就近找人帮忙,村民不离家一天就能挣个几十块钱。附近村民还可为农家乐提供肉、蛋、蔬菜等农产品,这样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村民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

新闻推荐

大溪州的“花样人家” □本报记者 陶泓霖

10月24日,在工厂里忙碌了一天的周培忠回到位于仁和区中坝乡团山村大溪州组的家中,和正在做晚饭的妻子陈崇群闲聊几句后,周培忠转身向堆放农具的杂物室走去。他一边蹲下身拿工具,一边对妻子说:“时间还...

石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石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