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敬老院里的笑声

攀枝花日报 2010-02-01 00:08 大字

贺欣

过去的日子,对于仁和区中坝乡中心敬老院的“五保”老人们来说,他们切实体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处。

新年里,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期盼?

近日,笔者来到中坝乡中心敬老院时,院长吴应平笑着说:“这几天我们杀了7头大肥猪,正在准备年货。”

这是一座由三栋小楼围成的四合院式敬老院,院坝里10多位老人正悠闲地晒着太阳。

让每个孤寡老人的生活都有着落

“我们敬老院是2008年12月新建成的,从中坝村搬到团山村,共有64个房间,目前在全市是规模最大的。”

吴应平说,搬迁以前,敬老院是租的别人的旧房子,面积小,只能集中供养20多人;新敬老院建成后,环境条件都比原先好多了,能够容纳百人以上,现在长期集中供养着57名本乡“五保”老人。

走进孤寡老人刘忠友的房间,房里干净暖和,盥洗间还有热水供应。73岁的刘忠友正在整理自己的家什。

“她早年离婚,又没有孩子,曾独自过了10年寄人篱下的日子,两年前才来到敬老院。”吴应平在一旁介绍。

“老人家,你住在这里感觉怎么样?”怕老人耳背,笔者凑近她耳朵边大声问。

“好着呐。”老人瘪着一张几乎掉光了牙齿的嘴笑着说,“在这儿不愁吃不愁穿,病了有人管,天天还能和这么多老伙计一起耍,安逸得很。”

“新年了,您老有什么心愿没有?”

“我看么,生活没有着落的老人如果都能到这里来就好了,在这里我们就是一家人。”

“目前我们敬老院年纪最大的‘五保\’老人有83岁,前不久去世的一位已经90多岁。看到他们能在这里安享晚年,作为管理人员,我们感到很欣慰,希望他们每一位都能健康长寿。”吴应平说。

愿所有的老人幸福健康

在院坝墙脚边一位鼓捣铁铲的老汉叫刘朝富,今年67岁,打了一辈子光棍,在敬老院住了快10年了。

“别看他身材瘦小,他可是我们这儿的干活能手,偶尔还有乡亲请他去帮忙呢。”吴应平说。

刘朝富拿着铁铲站起身,满脸笑容:“莫这么说,敬老院种的菜、养的猪,大家都是出了力的。”

原来,敬老院自力更生,种了3亩多地的蔬菜,去年还喂了9头猪,平日全靠刘朝富这些相对精干的老人在侍弄。

“我们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蔬菜,肉也基本上天天能保证,过得可不比你们城里人差哩。”刘朝富说。

讲到新年打算,他说,今年他准备再多种一些品种的蔬菜,让大家餐桌上的菜更丰盛一些。

敬老院食堂外,几个老人围坐在一起,正兴致勃勃地打理一头宰杀后的肥猪,一位身材敦实的老汉不停把一块块白花花的猪肉搬进储藏间。

敬老院里住的“五保”老人许多都有病残,但在这里他们能够得到悉心照料,生活有所保障,过得很满足。

“开饭了,开饭了。”中午12点,敬老院工作人员施发辉站在食堂门口吆喝起来。

老人们陆续走进食堂,围成几桌开始吃饭。每张饭桌上,都摆放着两荤两素。

“我们的老人能在敬老院幸福地生活,是跟社会各界的关心扶持分不开的。每年都有许多爱心人士来敬老院捐赠衣物、棉被等,看望慰问‘五保\’老人。”

吴应平说:“去年国家出台了《五保供养条例》,让这项福利事业有了制度保障。新年里,我祝愿所有的老人都能健健康康,过好幸福的晚年。要说实际点的,现在我们敬老院每个房间还缺少一个衣柜,老人们的衣服没个放处,我盼望这个问题能早点解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文图堰沟烂了没法引水很多村民家的包产田到现

本报记者文/图“堰沟烂了,没法引水,很多村民家的包产田到现在还没有开始插秧,秧苗栽不下去,今年收成肯定很恼火。”日前,一些村民向本报《百姓心声》反映,仁和区中坝乡中坝村烂坝山组、高坝子...

石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石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敬老院里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