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接五版)以饮用水和饮品制造业为重点,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加大资源整合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涉水产业,争取引进国内知名大型饮用水和饮品制造企业落户安康,实现产业快速崛起。继续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
专栏1“中国硒谷”建设重点工程
二、巩固提升支柱产业
坚持创新引领、特色发展、重点突破、项目支撑,突破研发、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快改造提升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等支柱产业。
新型材料。坚持资源整合、科技支撑、园区承载、龙头引领、生态环保,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长做深产业链条,做精做专产业集群,培育千亿元级产业链。紧跟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以铅、锌、铜、钒、钛、锰等金属资源为依托,优先发展金属新材料产业,以重晶石、毒重石、石墨、绢云母、石材等非金属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和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重点支持旬阳硅镁材料产业园和铜业基地、平利重晶石循环产业基地以及汉滨、紫阳石煤型钒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实现产值900亿元。
装备制造。紧跟“工业4.0”发展趋势,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千亿陕汽”战略契机,依托毗邻汽车发展重点城市的区位条件,主攻专用汽车研发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支持南水汽配、旬阳宝通、白河神达和俊达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基础制造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加快培育增材制造(3D打印)、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设备等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依托互联网,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推进生产的智能化,培育智能制造产业。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清洁能源。建成旬阳水电站、白河水电站,完成汉江支流在建梯级水电开发,严格控制新上水电开发项目。建成华电安康火电厂。谋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跟踪推进安康核电站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发电,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应用,综合利用工业企业余热发电。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生物医药。积极引进大型医药企业集团,改造嫁接现有医药生产企业,加快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安康北医大、正大等龙头企业的科研、生产优势,强化中药材基地和物流中心建设,提升成药生产、转型黄姜皂素、做精植物提取、壮大中药饮片,着力打造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旬阳秦巴中医药产业园,做大“秦巴医药”品牌。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安康丝绸。围绕茧丝综合加工和丝绸服装精深加工,研制开发蚕丝被、真丝针织以及织绸、成衣、混纺、精纺等后续加工产品,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蚕桑丝绸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大力开发丝绸文化旅游产品。到2020年实现产值30亿元。
专栏2 主导产业重点工程
三、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坚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
电子信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发展为契机,依托安康高新区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科技研发投入,提升现有产品的层次和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支持智能仪表、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仪器、平板显示器、电子表机芯等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生产。到2020年实现产值50亿元。
节能环保。重点发展尾矿渣循环利用、污水处理、高效照明、节能烘干、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围绕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研发制造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秦巴山区“城市矿产”基地,推动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实现产值30亿元。
专栏3 新兴产业重点工程
第十节繁荣提升现代服务业
坚持物流与旅游引领、新兴与传统并举、生产与生活并重,鼓励和促进产业间以及互联网与各产业的融合创新,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建成全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多式联运设施衔接,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安康全省一级物流节点综合服务功能。依托十天、西渝区域大通道,建设“一心两轴多点”空间物流节点格局,打造秦巴区域的物资转运中心、集散中心和分拨中心。整合“弱、小、散”物流企业,推动传统流通企业转型升级。强化重大商贸物流平台和龙头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富硒产品贸易特色,依托中国西北(安康)国际天贸物流城,加强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建设陕鄂川渝交汇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依托互联网发展,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智能化水平。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物流快递与电子商务协同联动,重点培育食品、建材、汽配、医药、电商、快递等特色物流,形成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物流服务体系。到2020年实现产值150亿元。
专栏4 现代物流业重点工程
二、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
坚持“湖城一体、山水特质、文旅融合、服务配套”理念,瞄准2小时通达周边城市人群市场,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主线,建设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围绕瀛湖、南宫山国家5A级景区创建目标,着力提升“一山一湖一城”核心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推进巴山生态度假游、汉水风情休闲游、秦岭山地森林游、田园风光乡村游、山水园林城市游五大特色板块,打造安康全域旅游,推动全市旅游由点线旅游向全域统筹发展,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产品转型,由冷热不均的节假日旅游向稳定有序的常态化旅游拓展。强化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和全要素产业链培育,整合县区优势旅游资源,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协同周边知名景区联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精准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争取创建秦巴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加快建设541国道生态旅游经济带、月河川道休闲农业旅游带和平利美丽乡村,打造“秦巴明珠”乡村公园,借鉴省内外知名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建设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文旅综合体。按照“旅游+”思路构建旅游产业、产品体系,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富硒食品、信息产业、健康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实现旅游产品全域统筹、旅游线路全域整合、旅游品牌全域营销、旅游环境全域优化,力争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富民兴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20年,安康生态旅游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人数4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0亿元,其中来安过夜游客达1700万人次,占全市接待游客人数的40%以上。
专栏5 “全域旅游”重点工程
三、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坚持集聚发展新兴服务业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双轮驱动”,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协调发展,推动新兴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现代金融、特色文化等产业,培育2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电子商务。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建设,重点加强与富硒食品、山林经济、涉水产业的深度融合,与物流快递的协同发展。加快电子商务综合类平台建设,组建县区富硒产品实体营销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学习借鉴“淘宝村”模式,实施电子商务入村工程,构建涵盖镇村的电商服务站。支持大学生、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电子商务创业,壮大电商经营群体。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邮政、快递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构建覆盖城乡的快件寄递体系,实现“镇镇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到2020年,创建5个区域性大宗商品电商平台、5个电商产业园、1个国家级5个省级电商示范县,培育5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健康养老。坚持医养结合,加快建设生态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医疗保健、休闲养老、体育健身、康体旅游、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业,培育大健康产业链。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作机制,不断探索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鼓励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健康养老产业,推动医疗、养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秦岭、巴山和汉江建设生态健康养老示范园区,重点发展养老房产业、养老医疗与健康管理业、养老生态农业、养老文化业、富硒养老产品制造业,推动生态养老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以公办老年公寓为示范、民办养老机构为主体、社区养老服务为补充、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组建生态健康养老服务集团,打造秦巴区域中医诊疗中心、秦巴休闲度假养老基地,建设省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市。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现代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不断完善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金融信用四大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增强金融支撑保障能力。引导市级金融机构北迁,建设高新区金融聚集区。发起设立市本级商业银行,实现“本土银行”零突破。大力实施金融***、民生金融示范、创新金融培育示范带及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等金融创新工程。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建设,推动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组织结构及金融运行机制创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文化产业。依托特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品,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文化+”新业态,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信息、金融、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数字传媒、文娱演艺、广告会展等门类。以龙舟文化园为基础建设中心城区“一江两岸”休闲文化产业带,打造休闲养生、民俗演艺及富硒茶文化品牌,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形成安康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100家以上,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商贸服务。加快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完善有序衔接、城乡一体的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实施居民生活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一批集标准化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再生资源回收点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特色美食商业街和放心早餐示范工程为重点,创新发展大众化餐饮。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名厨培养、宣传推介、政策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和电子商务,坚持市场化、标准化,培育安康美食、小吃产业,着力打造“金州美食”知名品牌。
专栏6 新兴服务业重点工程
第十一节 做优特色高效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将安康现代农业打造成服务工业、优质高效、科技创新、富裕农民的农业。
做优富硒粮油。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粮食安全工程”,确保粮食供给。提高粮油单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总产80万吨,油料面积105万亩、总产15万吨。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调整优化粮经作物生产结构,大力实施“扩薯增油”战略,马铃薯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95万吨以上。
提升富硒茶产业。坚持市场导向、生态环保、科技支撑、园区承载,紧紧围绕富硒茶全产业链,大力实施富硒茶创新行动计划,加快茶产业升级换代,提升富硒茶产品开发和品牌打造能力,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打造支撑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头号产业。到2020年,建成特色立体复合生态茶园100万亩,建设生态茶庄园100个,实现产值100亿元。
做大魔芋产业。推行魔芋标准化种植,建成岚皋、紫阳、旬阳、汉滨、汉阴5个市级核心种源基地,不断完善加工和销售体系。到2020年,建成优质魔芋种植基地50万亩,其中林下种植基地3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50亿元。培育规模以上省级龙头企业10户、市级龙头企业20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户、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0户,建设大型富硒魔芋产品交易中心1个,将安康建成“全国魔芋之乡”和“全国魔芋第一市”,叫响“世界魔芋看中国、富硒魔芋数安康”。
做强畜牧产业。抓好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平利、旬阳6个生猪养殖和良种繁育基地县及镇坪县生猪一县一业建设,建成生猪产业重点镇50个、重点村100个,打造1000万头生态猪生产基地。发展规模适度的牛、羊和禽类养殖。到2020年,全市肉类总产量55万吨、禽蛋产量4.3万吨。
稳步发展设施蔬菜。建成一批蔬菜标准化示范园、育苗点和专业菜田,全市年种植蔬菜100万亩、总产150万吨。鼓励蔬菜生产企业提高产量、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加强与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合作,推动安康无公害富硒蔬菜流通陕西、走向全国。大力推广食用菌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发展食用菌1亿袋、鲜品产量10万吨。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实施园区建设“五个一”工程,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打造全市规模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业产业的集聚平台、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汉滨区和平利县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样板工程。到2020年,全市创建省级园区50个、市级园区200个。
大力发展山林经济。以特色林果、林木花卉、绿化苗木为重点,加快特色林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林业经营主体,搞好林草、林药、林禽等结合,实现山林经济提质增效,建设山林经济发展示范市。抓好以核桃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以林下魔芋为重点的林下种养等优势产业,到2020年核桃种植面积200万亩,其中核桃丰产面积120万亩,年产核桃20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
专栏7 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工程
第十二节 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抓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契机,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的聚集优化和协同共享作用,运用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健康养老、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生态环保、互联网+公用信息等,创造新型业态。强化云计算在政府服务、城市管理、交通物流、企业管理、民生服务、教育科研等领域应用。鼓励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研发设计可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生产组织网络化、产品服务个性化。
推动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快商业模式由B2C(企业到用户)向C2B(用户到企业)创新,积极开展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造等新业务,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支持个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O2O交易,激活社会资源,发展分享型经济。吸引大型企业向安康市中小企业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开展众包众扶、协同创新。支持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拓展市场空间,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专栏8 “互联网+”重点发展领域
第四章精准发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美丽。
第十三节 强化“三农”工作基础
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培育产业化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20年,全市培育职业农民10000人,培育认定各级示范家庭农场1000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0个。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54家(国家级4家、省级50家),力争培育上市企业1-2家。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研究制定政策保障机制,完善镇村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建设“五有”标准化服务中心。推进农业金融创新,重点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保险担保机制。
激活农村产权要素市场。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科技成果、合作社股权等市场化流转机制。明晰农村集体资产、农民宅基地、承包土地、林地等产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构建市县镇三级交易网络和交易监管平台,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推进农业融合发展。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农业”,开发农业地理信息、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等专业化管理系统,提高种养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产销对接模式,鼓励农超对接、直供专销、农产品进社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培育一批特色景观旅游镇村、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和魅力乡村,推动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
第十四节 实施***精准脱贫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之责,按照易地搬迁、发展产业、劳务创业、生态建设、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政策兜底“七个一批”和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精准帮扶与特困山区开发紧密结合、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精准施策与到村到户扶持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脱贫攻坚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到2020年,如期实现58.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越线”,100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1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摘帽”,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民众自愿、有业安置、服务配套、持续发展”,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提升脱贫攻坚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坚持集中安置和进城入镇进社区安置相结合,与城镇、园区和中心村“三靠近”,大力实施集中安置、统规统建,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实现易地搬迁脱贫,解决31.8万人脱贫。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促脱贫,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推动行动,在专项资金、品牌培育、技术培训、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建立就业和社保服务平台,组织实施贫困户子女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引导劳务创业脱贫;争取退耕还林、公益林以及当地劳动力护林补偿,实现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生态补偿脱贫,解决39.6万人脱贫。强化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免除贫困家庭学生13年教育学杂费,发展教育事业脱贫,解决9.8万人脱贫。完善医疗救助机制,落实救助政策,扩大救助范围,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解决10.9万人脱贫。加大社会保障、医疗救助及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实现社会保障兜底脱贫,解决34.6万人脱贫。
全面深化脱贫攻坚机制,落实“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工作机制和“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严格评估、逐户销号”退出机制,巩固和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扶贫资金,强化金融支持,完善服务配套,实施精准搬迁,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第十五节 创建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
坚持积极创新、先行先试、风险可控、稳步推进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推动、金融撬动、市场牵动、贫困户联动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以平台建设、项目储备、创新配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政策性金融扶贫资金协作配合机制,以及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扶贫合作机制,推动政策性金融扶贫、财政扶贫、社会扶贫三方融合。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创新金融(下转七版) 国家级富硒科研平台建设: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陕西省富硒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省农业厅与安康市政府合作共建。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依托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建设国家级富硒科技企业孵化器。
国家级富硒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安康市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院地合作示范区总体规划》,围绕畜产(生猪)、茶饮、林果(核桃)、魔芋、饮用水、粮油、蔬菜、食用菌、蚕桑等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一核、九大试验点、九大示范园、九大基地、九大重点产业”。
“一院一园一会一联盟一平台”建设: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安康富硒食品产业园、安康生态富硒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富硒农业产学研联盟、“中国硒谷”云服务平台。
富硒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实施“一县十镇百园”示范工程,建设200个生态富硒循环经济精品产业园。
“四大调查评价”工程:硒矿和富硒矿泉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富硒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富硒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富硒特产与农业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富硒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实施富硒茶产业提升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富硒食品产业园、产业基地,集中打造一批富硒果蔬、肉类、粮油、饮品等龙头企业。 电子信息:高新电子信息研发制造基地、众辰钟表机芯研发生产项目、电线电缆电子元器件加工产业园项目。
节能环保:旬阳县环保产业园、岚皋飞地环保产业园、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终端安全处置集群式循环产业园,氧化锌废渣回收有价金属扩建,室内智能换气净气机生产线、废旧轮胎再生循环利用、高新区工业公用工程岛、康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汉阴热循环多功能烘干设备产业化项目。 新型材料:高新关庙新型材料产业园、旬阳硅镁锌材料产业园、旬阳铜矿深加工生态工业园,高新钒氮合金二期、纳米电热膜地暖生产、镍基复合材料生产,汉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生产线,旬阳磁铁矿采选深加工,延长石油钛磁铁矿开发,平利国防装备专业添加剂、干法氟化铝,石泉石墨开发、有机硅生产。
装备制造:高新南水汽配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帝奥电梯二期及电梯物联网、通用机械技术改造、无人机及航空配件研发生产、康能科技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三一工程机械再制造,旬阳宝通新型多功能环卫一体化专用车制造,石泉奥邦重型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及汽车前桥锻造,平利粮食烘干机和农机具生产,岚皋新瑞达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制造,白河俊达新能源客车、神达环保专用车生产。
清洁能源:华电安康火电厂,汉江白河水电站、汉江旬阳水电站;汉滨早阳和牛蹄、旬阳、岚皋风能电厂;抽水蓄能电站;汉阴、紫阳、平利、旬阳等县光伏发电及智能电站建设、白河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恒口年产45万吨LNG。
生物医药:秦巴特色中药材加工及物流产业园、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紫阳富硒中药饮片产业园、镇坪巴山药谷产业园,北医大制药二期、正大制药GMP改造、高新免疫球蛋白提取、汉阴杜仲胶新材料及杜仲健康产品产业化、宁陕抗肿瘤类药物生物提取,平利、白河、镇坪中药材深加工。 物流园区建设:中国西北(安康)国际天贸物流城、安康江南物流园、安康富强机场空港物流园、汉滨区秦楚甘川渝综合物流园。
物流中心建设:安康邮政快递物流园、恒口铁路物流园、汉阴富硒现代物流园、石泉城西物流中心、紫阳港物流园区、岚皋龙爪子物流中心、平利综合物流城、旬阳北站铁路物流中心、白河县物流园。
物流节点工程:安康中心港货场、安康鑫通物流园、江北一级货运站、恒口秦巴明珠商贸城、汉阴仓储物流商贸中心、石泉池河农产品交易中心、宁陕公路物流园、紫阳向阳铁路货运仓储中心、岚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平利综合商贸交易批发市场、镇坪冷链物流中心、旬阳白柳特色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园、白河站铁路物流园等48个物流节点。
试点示范工程:多式联运工程、农产品物流工程、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城乡物流配送工程、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物流信息平台工程、应急物流工程、粮食安全工程。 瀛湖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景区旅游环道、大坝旅游综合服务区、翠屏旅游综合体、流水旅游综合服务区、清泉原乡和汉广文苑建设、瀛湖文化产业基地延展项目。
中心城区旅游提升工程:“一江两岸”旅游景观提升、天贸物流城旅游综合体建设、环城游憩带慢行系统建设、美食旅游街区建设、安康美食旅游综合体建设,高新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莲花湾休闲养生中心。
全市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旅游标识体系提升、旅游厕所提升、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旅游人才培训项目。
月河川道休闲农业旅游带建设工程:10个特色旅游村建设、3个旅游古镇街区保护开发、6个农业旅游观光园区提升、8个休闲旅游农庄建设、30家农家乐大户培育项目,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凤凰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工程:汉阴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旅游开发、汉滨凤凰山省级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大凤凰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秦岭山地森林体验度假旅游区建设工程:上坝河、筒车湾、鬼谷岭、杨柳陕南风情园、汉滨茨沟等景区建设,秦岭片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巴山画廊”旅游扶贫带精品建设工程:南宫山、千层河-神河源、化龙山-天书峡、飞渡峡、双龙等精品景区提升项目,岚河漂流、正阳大草甸、鸡心岭、古盐道等重点景区建设、自驾车及房车营地建设、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和标识系统建设、沿线景观提升和设施完善项目。
541国道生态旅游经济带建设工程:石泉后柳水乡、燕山瀑布、中坝大峡谷,汉阴凤堰古梯田,紫阳文笔山、擂鼓台、大巴山茶马古道生态旅游区,汉滨牛蹄观光园,岚皋龙爪子旅游综合体、南宫湖等景区建设提升项目,4镇8村建设项目,精品旅游线路包装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大汉江旅游开发工程:大汉江旅游景观提升、旅游区标识系统、景观廊道、道路通达、富硒美食、信息通畅项目。依托汉江梯级电站打造汉江滨水景观长廊。
文化旅游古镇暨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工程:石泉城关、汉阴双河口、旬阳蜀河、白河桥儿沟、恒口等10个特色文化旅游古镇(街区)建设、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
旬阳太极城文旅融合示范工程:太极古城历史文化产业园建设、太极城古街区改造、梦幻太极灯光秀,大型民俗实景歌舞剧“太极神曲”展演、游客中心等配套建设项目。
平利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工程:大贵洛河田园风光带、三里垭贡茶新村、芍药谷景区、茶镇长安、瓮水沟近郊亲水公园、百里画廊景观节点等项目。 电子商务: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中国西北(安康)国际天贸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企业电商平台建设项目、“安康富硒产品网上行”项目、“中国特产·安康特色馆”建设项目、快递末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健康养老:“134”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项目、市县区公办老年公寓全覆盖项目、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培育、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富硒休闲养生谷、医养结合异地健康养老基地。
现代金融:物联网金融试点、“三县一带”普惠金融试点、县域农商行全覆盖项目及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政府融资平台建设、“信用安康”创建项目。
文化产业:“一江两岸”休闲文化产业带、江南城区文化产业聚集区、江北高新文化产业示范区、安康汉水丝源文化产业园,恒口古镇文化旅游综合体、汉阴凤堰古梯田文化展示区、石泉后柳水乡休闲文化体验区、岚皋巴人部落休闲体验区,演艺、会展、传媒产业龙头企业孵化项目,文化主题公园、动漫创业园、影视基地建设项目。 魔芋产业:在岚皋、紫阳、旬阳、汉滨、汉阴建成10万亩市级核心种源基地,幅射带动全市魔芋种植面积50万亩,魔芋产量达到65万吨。建成全国魔芋交易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魔芋科研机构(魔芋产业研究院)。
富硒茶产业:主推“陕茶一号”,建设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化茶园和加工生产项目,在茶叶主产区分别建成一批种苗繁育圃和母穗园,辐射带动全市建设标准化茶园100万亩,茶叶总产3.2万吨。
畜牧产业:在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平利、镇坪、旬阳县建设10个种猪繁育场,提供优质仔猪10万头以上。发展壮大阳晨生猪产业联盟。
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省级农业园区50个,市级农业园区200个。
菜蓝子工程:新建改造设施蔬菜大棚10万亩,建成各类果蔬冷藏库50座。 互联网+现代农业: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互联网平台,支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产销衔接。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
互联网+益民服务:构建安康“互联网+旅游目的地”联盟。建设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互联网+普惠金融:引进培育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建设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互联网+生态环保: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平台,加强汉江水质保护环境动态监测,优化汉江干支流监测站点布局,构建立体监控系统,实现各县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互联共享。
互联网+公用信息:建设全市统一的社会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纵向通达省市县、横向连接行业部门。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根罗喆)今年,平利县八仙镇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保投资、稳增长、促发展的大事来抓,想方设法促开工、赶进度、保质量。今年,该镇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关键工作之一,坚持定期召...
平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利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