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灾户\’就能全部住进新房” ——平利争做陕南移民搬迁新样板
平利县洛河镇莲花台移民新型社区。 王建平摄
本报记者 乔佳妮
3月26日,星期六。自去年11月份以来,陈广来已记不清多少个休息日都在加班了。
身为平利县三阳镇天池村的驻村干部,陈广来为了村里的事情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村上还有3户‘两灾户’没有搬迁,从去年底开始就已经进行了三轮摸底调研,春节前刚和他们顺利签了搬迁协议:两户统规自建,六七月就能入住;还有一户享受交钥匙工程,今年年底前也能入住。”
陈广来说的“两灾户”,指的是受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威胁的搬迁群众。
陕南地区是泥石流、山体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占当地总面积的50%以上,不少地区长期陷于“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中,给群众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隐患。仅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陕南就因灾死亡或失踪59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460多亿元。2011年,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挪穷窝”,启动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
如今,回眸工程实施5年来,已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95亿元,完成32.4万户111.89万人搬迁任务,且移民搬迁新址无一户群众因灾受损。目前,陕南移民搬迁还有35.36万户群众尚待搬迁,其中,“两灾户”4.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48万户。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陕西省要求今年年底前必须完成“两灾户”搬迁任务。
曾连续3年被省政府评为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的平利,去年11月就给每个村安排了由镇村干部等10人组成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一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反复核对详查,精准识别;一方面对“两灾户”明确建房面积、补助标准、宅基地腾退等事宜,精准施策和督导。对经济条件可以的,鼓励他们进城或在就近的集中安置点安置;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则享受政府统一实施的交钥匙工程,一分钱不掏直接住新房。
“5年来,平利县已顺利搬迁1.62万户5.057万人。未来5年,还将实施搬迁安置1.4万户4.9万人,其中包括‘两灾户’1253户4385人。实现全县群众彻底‘挪穷窝’奔小康”,平利县扶贫局副局长范小东说,“目前,进集中安置点的‘两灾户\’,房屋已经开始建设。享受交钥匙工程的‘两灾户’有800多户,眼下正在进行招投标,很快就能开工建设。年底前,‘两灾户’就能全部住进新房。”
实现“两灾户”搬迁,是今年陕南移民搬迁要啃的一块“硬骨头”,同时还要继续不断完善相关产业,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和能致富问题。平利县从2013年开始,积极通过在外招商,吸引能人返乡,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等举措,在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兴办社区工厂,发展致富此产业,让不少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2013年从大山上搬进安置点社区的曹菊坤,在家门口的鑫发制鞋厂做起了上鞋工。“一个月下来能松松拿到2000元,好的时候能拿到3000多元”,说起这份工作曹菊坤十分满意,“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照顾老人孩子,还能挣钱贴补家用,比出去打工划算多了。”如今,众多像曹菊坤一样的“下山上楼”的搬迁群众,不仅成了城镇居民,还成了产业工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目前,平利县已成功创办电子商务、服饰加工、饮料生产等社区工厂32家,实现在社区工厂就业的搬迁群众1500余人。搬迁群众从单一的种养业,逐步向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劳务输出等多元化转变。全县搬迁户年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不足3500元增长到8000元左右。
5年来,陕南3市通过增收规划到安置点,扶持措施配套到户,技能培训到人等举措,已实现20.7万搬迁群众就近进入园区就业,16.3万搬迁群众进城入镇发展二三产业,近万搬迁群众通过公益岗位落实就业。陕南搬迁群众人均收入由搬迁前的4151元增加到7478元。
2016年,是陕南移民搬迁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一年。走在陕南移民搬迁前列的平利县,打算进一步巩固完善社区工厂,争取以连锁方式覆盖全县130个新型社区,吸纳搬迁群众就业6000名以上,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努力成为陕南移民搬迁的新样板。
新闻推荐
杨佩一边用脚穿针引线,一边琢磨十字绣的图案(5月25日摄)。杨佩在家中做饭(5月24日摄)。在青岛机场候机室,杨佩与一位敬佩她的旅客互相加微信,方便联系(6月5日摄)。杨佩与母校的小朋友们一起游戏(5月25日摄)...
平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利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