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扶贫从“心”开始
李顺财所说的农民夜校以及他脱贫的过程,只是宁陕县开展精神扶贫试点工作中的一个场景。
秦岭腹地的宁陕县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信心不足、思想观念落后和农村社会风气不好等突出致贫原因,因村制宜、因村施策,突出问题导向,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开展群众评议和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等形式,开展以农民素质教育、农村陋习整治等“六大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扶贫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让一批贫困群众脱贫摘了“帽子”、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变了“样子”。
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增信心
“对发展产业没信心,怕失败不想干,没技术不敢干,自从村上开办了农民夜校后,给我们培训,技术问题解决了。”筒车湾镇七里村村民李顺财介绍说,原来,他栽的有猪苓和天麻,由于不懂技术,不敢大规模栽植,天麻只发展了10窝、猪苓发展了16窝;参加培训后,把天麻和猪苓都扩大到50窝,还养了4头猪。
据七里村村民魏明友介绍,农民夜校教学内容是在充分听取农民群众意见、自愿择业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七里村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农民夜校从2016年4月开始,夜校的重点在于涉农惠农政策、党建知识、农家乐经营能力、种养业带头人等技术培训。每个月25日开讲,一月一次,时间从上午10时到下午3时,农闲时间,开讲的次数要比这个还多。
农民夜校的开办,让七里村的村民受益。贫困户张安林想找个增收门路,由于没有技术,一直都没找到合适的。听说夜校有养蜂的讲课,张安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听了课,他说:“我在夜校学到了养蜂实用技术,才敢养10箱蜂,这下脱贫有望了。希望夜校一定要办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们是本着‘干什么、学什么、能脱贫、能致富\’的原则,着力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旨在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和科学致富的技能,每月开一次课。农民夜校已覆盖到全镇,并做到常态化。”筒车湾镇党委书记贺海宁进一步解释说,夜校未开之前,有很多贫困户“等、靠、要、慵、懒、散”现象比较严重,自从开办了农民夜校,他们的思想解放了,为争取早日摘掉贫困帽子,干劲更足了。
群众评议:弘扬正气促和谐
宁陕县四亩地镇四亩地村村民汪胜福,由于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和老伴没有生活来源,要求村上给他解决低保,因为不符合要求,村上没有同意,他就开始上访。村委会组织其居住的组开了一个群众会,把汪胜福的情况在会上进行了说明,让大家进行评议,看他符不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经过评议,大家一致认为,汪胜福有子女,不能享受低保。面对这个结果,汪胜福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并且再没有找过村委会和上访。
四亩地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海告诉记者,问题之所以这么顺利的得到处理,是因为该村从2015年初开始实行的“群众会常态化”。
群众会的常态化,让四亩地村的矛盾纠纷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李明海介绍说,四亩地村有4个村民小组214户797人,不仅人口多,且位于集镇所在地,还有引汉济渭工程隧道项目在村内施工,矛盾纠纷特别多。自从村里开展群众会后,户与户之间、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大家都可以“讲、评、劝”,通过及时沟通调解,避免了很多误会和矛盾纠纷的升级,化解了很多隔阂和心病,增进了和谐与友爱。从2015年到现在,群众会每年解决群众纠纷在15起左右。
“群众会上什么事都可以评议,不光是对不好的事情要点评,好的事情也在会上点评。”严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周文兴介绍说,2016年7月,西成高铁供电线路在村里施工,开工前召开群众会,讲清了政策和工程的重要性,让村民进行了讨论评议,大家思想上达成一致:重点项目必须大力支持。别的村都是补偿到位了才开工,而严家坪村是竣工了之后才兑现补助,施工期间无一人找施工队麻烦影响施工。
“四亩地镇通过群众会评议,开展身边好人、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进一步弘扬社会正义,凝聚社会正能量,让群众不仅仅经济上脱贫,而且还要在精神上脱贫。”四亩地镇党委书记谭康宁说,有理无理群众会上评,在农村形成了群众明白事理、邻里和谐的新风气,大家觉得心气顺了,发展也更有“劲头”了。
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树新风
“虽然现在两个妹妹和我的关系闹僵,但是我不后悔。”提及母亲的丧事,宁陕县金川镇兴隆村村民刘正才略带遗憾地说。2016年8月,刘正才的母亲去世,按照老人家生前的意愿,要求去世后要做道场。但刘正才违背了老人的意愿,不仅没有做道场,就连老人的丧事,也是简简单单地办了,这就引起了两个妹妹的不满,兄妹之间产生了矛盾,关系闹僵。“村里有村规民约,红白喜事从俭,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该带头遵守执行!”
刘正才所说的“村规民约”,是2016年兴隆村时任“第一书记”鲁化在开展脱贫攻坚驻村帮扶时,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针对兴隆村存在的陈规陋俗,组织群众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地讨论制定了包括爱护环境、尊老爱幼、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等方面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八要八不要”村规民约。
“原来,在农村每年都有满月酒、乔迁酒、生日酒等习俗,主人家要少则摆几桌宴席,多则几十桌宴席,亲戚、朋友、邻居要送份子钱,一年下来,家家户户要送上万元,谈何脱贫?”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朱润霞说。
“村规民约没有出台前,仅2015年我送礼共送了两万多元,村规民约出台后,2016年我送礼支出不到5000元。原来是人家送你500元,你要回600元,对一些经济困难的户来说负担很大。现在礼金定为50和100元两个标准,真的是节省了很多。”兴隆村村主任王峰在介绍他2016年送礼情况的同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下一步,我们准备订个‘菜单\’,办酒席一律只准上6个热菜、6个凉菜、4个汤,把标准定出来,规范红白喜事酒席,杜绝大操大办。”王峰告诉记者。
“村规民约出台后,过去猪、鸡满地跑,‘乱堆、乱放、乱倒\’的现象没有了,环境卫生好了,地方清新了,人精神了。”兴隆村村民王自彬感慨地说,大家不仅觉得村里的面貌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也变了,感到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结合实际、因村施策的精神扶贫,加快了全县脱贫攻坚步伐。“目前,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宁陕已将精神扶贫在全县全面铺开,以此为载体在农村全力推进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宁陕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宝剑介绍说,通过精神扶贫,在农村树立向善好勤导向、营造文明风尚,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自立自强、不甘贫困,争做有责任、有追求的新型农民,实现精神与物质“双脱贫”。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卫)5月13日,由省教育厅、省旅游局、省环境保护厅主办,宁陕县山水文体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组委会承办的“秦岭之夏·文化之旅”首届冰雕艺术展暨陕西...
宁陕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