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耀邦早春行》看共产党人的襟怀

安康日报 2016-08-31 00:00 大字

1965年2月,正值春节之际,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兼陕西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到安康调研。当时,被极“左”阴云所笼罩的安康,灾荒严重,经济萧条,人心惶惶。耀邦同志安康之行虽然只有短短的8天时间,但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就地纠错,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就像早春的惊雷响彻在安康上空,让人耳目一新,看到了希望。时光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安康人民仍然对那段历史记忆深刻,仍然深切怀念着耀邦同志。敬仰耀邦同志的本土作家李大斌先生,把胡耀邦同志的安康之行编录成《1965:耀邦早春行》。透过此书,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一身正气、敢作敢为的耀邦同志。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左”思想统领一切的年代,人们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人人自危、噤若寒蝉。耀邦同志一身正气,敢作敢为,毅然选择来安康调研,8天走了宁陕、石泉、汉阴、安康、旬阳、平利、白河7个县。他走一路,讲一路,落实一路,为安康规划发展蓝图,扶持各县发展生产,鼓励搞活贸易市场,希望安康人民的生活尽快好起来;他指导安康的各级组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干部群众松绑减压,纠正了很多冤假错案。他就像一阵旋风吹散乌云,吹散阴霾,安康人民亲切地称他——胡青天!

耀邦同志所言所行,在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历史条件下,需要何等的政治勇气和无私胸襟!安康之行也因此成了整他的导火索。耀邦同志以安康调研为依据,拟写的以“放宽政策,搞活经济”为核心的《电话通讯》成了批判他的口实和把柄。随之,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残酷斗争,黑白颠倒,耀邦同志遭到无情的批判和攻击。他本打算第二年再来安康视察,遗憾的是,自此之后再也没能来过安康了。但耀邦同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改革开放后,安康的发展都是沿着当年耀邦同志的思路在推进。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自会还原黑白,明辨是非。

实事求是、体察民情的耀邦同志。途径过宁陕县境内,耀邦同志看见大炼钢铁后很多厂房闲置着,但一些老百姓却住在冰冷的岩洞,他既生气又痛心:“房子空着,叫老百姓住岩洞住草房,世界上竟有这样荒唐的事情!我们是共产党,是为老百姓的,为啥把房子空着,叫老百姓住岩洞?”他要求县上立即解决这个问题。耀邦同志走后不久,老百姓就搬进了厂房。2月7日早上,耀邦同志从宁陕县公安局长的眼皮下“失踪”了,他遛到东河河边去私访。一位农村妇女用布半露半盖着卖菜,见了耀邦同志躲避不及,那位妇女怕被发现,晚上要在生产队挨批斗。耀邦同志给这位妇女壮胆:“不要怕,你就说省上胡耀邦让卖的。”又对一位背柴进城来卖的老人说:“共产党允许农民进城卖柴。”他鼓励农民多种蔬菜,进城卖柴、卖菜,明确提出“为买而卖”是互通有无,是生活所需,农民卖几个鸡蛋,拿卖鸡蛋的钱买个调羹,是正常的集市贸易,不是投机倒把。白河县卢忠秀老人,因家里户口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无法得到口粮供应,心急如焚的她决定“铤而走险”,亲自去求胡书记。耀邦同志听了她的困难后,在手头没有纸张的情况下,拆开烟盒写下两行字,大意是:请先供应口粮,上户口军属应优先解决。卢忠秀把字条交给白河城关公社,解决了她的困难。此后,她逢人便说,是胡书记救了她们一家人!

上世纪60年代,粮食紧缺,人们经常饥肠辘辘、食不果腹。粮食产量低,人们不敢进行贸易,否则就会被当成“投机倒把”分子被批斗被扣押。视民如亲、宅心仁厚的耀邦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安康,他每到一县,首先了解和询问的就是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帮助县乡干部分析粮食减产的原因,研究如何提高产量,如何开发销售土特产。他代表省委、省政府,免去了安康的棉花征购任务,并加大对安康化肥的支援,提出“两手抓,双丰收”。

思想解放、爱惜人才的耀邦同志。当年的安康经济落后,文化教育更是封闭。上世纪60年代,旬阳中学分来一批朝气蓬勃、多才多艺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校方不分青红皂白地以“有组织、有预谋的教师流氓案”抓了3个青年教师。耀邦同志得知后,要求立即释放:“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要花三四万元。轻易就抓了3个大学生,如果处理不当,就把10多万元扔到汉江河去了。对3位教师,不能采取过激行为,要重视人才、爱惜人才哟!”岚皋的王建元,是当年被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之一的农村民办教师,他父母双亡,自己患有严重关节炎,还要供养妹妹上学。胡书记心疼他,批给他1000元钱治疗关节炎。

《1965:耀邦早春行》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好教材。读罢此书,耀邦同志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清晰可见:他个头不高,气度不凡,眉宇间透着坚毅,对不公之事面带愠色,对老百姓面善温和;他身居高位,心系人民,讲话言辞犀利,干事雷厉风行,清澈透明,坦荡磊落。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不就是写给耀邦同志的吗?

(作者单位:安康水文局)  毛成本

新闻推荐

“一封信”诠释扶贫情

通讯员魏正玺“作为一个贫困家庭的子女,我可以上大学不必因为高昂的学费生活费而放弃学业,我感到十分幸运,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一句句饱含真情的话语温暖人心,这是国庆节收假后宁陕县扶贫局办公室...

宁陕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