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 奋进 创新 跨越 ——安康市“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摘要]——安康市“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体育场东看台雨棚改造及座椅安装 全民健身 第四届宁陕山地越野挑战赛暨首届秦岭山地马拉松赛 2015年拳击锦标赛在安康举办 安康市参加陕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
安康市体育局
“十二五”期间,安康市始终坚持把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建设计划(2011—2015)》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科学健身理念牢固树立,体育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竞技体育水平大幅提升,体育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群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按照“市级抓大项,一县区一品牌,镇村社区小型、分散、多样”的原则,市本级重点抓好第十五届运动会、龙舟节、冬泳赛、职工运动会、市老年健身大会、半程马拉松赛等活动。常年坚持推进全市标准化高中篮球赛、全市中小学生乒乓赛、校园足球等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进机关活动。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和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形成了全社会联动、多层次活动的新格局。“十二五”以来,全市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330场次,参与人数180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5%,《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90.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达标率85%。市县区将全民健身发展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算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市群众体育人均事业经费达2元。市体育局连续三年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30个基层单位和52名同志获得全国和省级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体育组织网络更加完善。突出抓好体育协会、社团组织建设。全市县级以上体育总会4个,市级单项体育协会18个,市级行业体育协会50个,县级体育协会76个,乡镇级体育协会162个,社区体育协会97个,村级体育协会622个,各级健身站点500个。积极组织体育爱好者、健身骨干参加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探索培训方式,在安康学院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全市共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40期,累计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2907名,平均每千人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覆盖市县的监测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采集有效样本3100人次。安康市和宁陕县国民体质监测站建成投入使用。
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日趋成熟。紧紧围绕“举市一致,体教结合,构建二级三类”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全市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所、市级少儿体校10所、市级后备人才项目训练基地8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个。竞技体育常年在训运动员610人,向国、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58人。积极争取国省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落户安康,投资5000万元的宁陕县平河梁陕西省运动员夏训基地项目基本建成,平利八仙国家级田径训练基地项目获得批准。
竞技体育成绩明显提高。安康市运动员在国际大赛获金牌2枚、铜牌1枚,在国内大赛上荣获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1枚,在省级比赛中荣获金牌64枚、银牌79枚、铜牌109枚。其中,在陕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安康代表团参加的12大项比赛中,共获金牌18.5枚、银牌16枚、铜牌28枚,总分4474.7分,实现比上届总分翻番、排名进位的目标。另外,在少数民族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上,本市多名运动员获得奖牌。
体育场地设施面貌改观
体育场地设施指标明显提高。按照市级场馆以打造安康体育中心为龙头,县级场馆以实施 “四个一”工程和全民健身中心和县级体育场项目为重点,全局以加快实施镇、村、社区、示范带、移民搬迁安置小区“五大体育惠民工程”为基础的思路,加大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十一五”末的0.69平方米,提高到1.12平方米。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100%,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78.8%。
市县级体育场馆建设步伐迅速。整合组建成立市体育中心,筹资1000万元偿还安康体育场工程历史欠账。累计投资5000万元,改造提升金州广场、完善市体育场整体功能,新建安康市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一期工程和室外运动场地。县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稳步推进,先后争取国家体育总局6个雪炭工程项目。白河、石泉、镇坪、岚皋县新体育场正在建设,宁陕县、平利县、旬阳县全民健身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滨江大道、江滩公园一期等6个全民健身示范带工程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新去处。民营安康斯珀特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建成内设运动房、健身房、游泳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体育活动场馆。
乡镇、社区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全市累计争取资金8100万元,实施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445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51%,乡镇体育健身工程161个、社区体育器材配送工程174个,基本实现了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
体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体育旅游项目开枝散叶。立足安康特色优势,推进生态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坚持每年承办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中国·大秦岭(宁陕)山地越野挑战赛、公路自行车挑战赛等赛事,精心打造“龙舟竞渡、汉江冬泳、河谷漂流、江湖垂钓、骑行越野”为代表的群众体育优势品牌。安康龙舟被国家体育总局列入国家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大秦岭(宁陕)山地越野挑战赛入选中国体育旅游58个精品推荐项目。建成宁陕县筒车湾水上乐园、汶水河漂流、皇冠万亩竹海山地自行车赛道、平河梁滑雪场、岚皋县南宫山飞拉达攀岩、岚河漂流、平利县必捷滑雪场、安康瀛湖水上摩托艇等多个体育旅游项目。
体育彩票业绩连年攀升。坚持把体育彩票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来抓,切实加强体育彩票销售阵地和销售员队伍建设,彩票销售工作呈现良性、稳步、健康发展趋势。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网点258个,累计销售体育彩票7.37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净增120%,筹集公益金4000多万元。
体育事业发展亮点纷呈
体育事业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作用日益凸显。紧紧围绕打造”秦巴明珠·生态安康”发展战略, 彰显体育活动在“区域性、竞技性、开放性、群众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安康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市级重点策划、精心组织以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龙舟赛、中国秦岭山地越野挑战赛等为重点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辐射吸引全国各地选手来安参赛、观光、考察,体育赛事活动成为宣传安康、推介安康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以体教结合为特点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激发了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活力。通过抓好市、县(区)两级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两级三类”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遍布全市后备人才发现、选拔、培养、输送网络,全市基本形成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市体校、县区少体校为主体,单项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补充,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格局。全市常年开展田径、游泳等14个训练项目,在训适龄运动员610人,先后为国家、省优秀运动队培养和输送田径、游泳、水上等项目优秀运动员58人。
体育改革成为推动体育事业跨越发展的新动力。全民健身网络组织体系是体育事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按照“市县建中心,镇村、社区配人员抓指导,全局壮大协会组织”的基本要求,全市网络体系不断发展壮大。结合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在市县两级推行“体育中心”模式,通过场地建设改造、提升完善功能,初步解决体育资源不足与分散闲置问题。8个县先后成立了县级体育中心。在乡镇、社区、村建立体育组织,一大批体育教师和社区体育骨干被纳入体育健身组织,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全面清理体育协会领导干部兼职,释放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体育协会杠杆作用,利用协会组织更多成员参与全民健身,支持鼓励各单项协会独立开展活动,激活体育协会自主发展潜力。市老年体协、市篮球协会等协会常年开展全市性活动,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市比赛。
体育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为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完善安康中心城市体育功能设施为重点,聚合项目资金,先后改造提升金州广场、市体育场整体功能,新建安康市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及配套室外运动场地。依托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启动建设江北体育运动中心。安康斯珀特运动中心全面运营,成为全省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场馆的典范。在城市社区、公园、广场、绿地融入健身功能,新建高新运动公园、汉江公园等一大批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体育设施功能齐备的目标。
(安康市体育局供稿供图)
新闻推荐
●汉滨区地税局2015年累计完成组织收入77986.7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同比增收2310.19万元。其中:全口径税收收入54569.8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同比增收2004.63万元;征收社保费及各类基金23416.89...
宁陕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