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记忆

渭南日报 2021-02-05 00:34 大字

孙红颖

人到中年,脑袋里常浮现儿时的趣事,最勾人、最让人难以忘记的还是那浓浓的年味,那刻骨铭心的乡愁。记忆中的“年”,是每家干干净净的庭院,空气中弥漫着鞭炮和烟火的味道;是落满炮皮的地面;是家门上的对联和小红纸贴儿;是初一穿上夹脚的新鞋,还舍不得脱去的怀念;是那一份永远也忘不了的对故乡的眷恋……故乡的年,真正是从腊月二十三日小年这天起正式拉开帷幕。在这一天,父亲会带着我们兄妹仨把每间屋子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先将屋里大大小小的盆盆罐罐搬到院子,等家里各个角落打扫干净后,将盆灌擦洗干净再重新摆放回屋子。扫完屋,黄昏时分,响上一串鞭炮,在灶前献上糖果,希望灶王爷在天帝面前美言几句,来年风调雨顺。那个时候,家家要磨豆子做豆腐,父亲总是提前泡发好黄豆,等黄豆变得“滚瓜溜圆”的时候磨浆,磨好的浆水盛在密密的布包袱里,包袱四角扎死,绑在十字木架上来回晃悠,不断加水。父亲说,这叫过浆,是把豆浆和豆渣分离的重要步骤。浆水倒进大锅里熬,烧火熬五六个小时,待锅里的豆浆成絮状之时,母亲会用食用石膏开始点豆腐。做的豆腐嫩不嫩,这一步很关键。待豆浆在母亲手中的舀勺慢慢搅动中开始凝结的时候,把布摊开在框子上,一盆盆倒进去豆絮,包好布,盖上木锅盖,锅盖上再压上一块大石头。一天以后,打开布包,白嫩方正的豆腐就做好了,豆腐将会成为新年餐桌上的美食。做完豆腐,接下来会需要一天时间蒸馒头炸油条。煮肉烩萝卜菜也需要半天时间,这些事情都要在大年三十前做完。大年三十,早早的,我和姐姐就将门前屋后打扫的干干净净,贴上对联、窗花,还有小红贴,所贴之处内容有别,炕上是“身体安康”,院中是“满院春光”,大门口是“抬头见喜”,门脑上贴豁吊,下端为虎舌型,中间还可掏成花格,并排吊三张,有豁免灾祸,吉祥如意之意,门上插挂柏枝,显得绿意盎然。除夕夜摆香案,香炉两侧摆烛台,幽香暗浮,烛光晃荡,蜡味扑鼻,年味立马就被烘托出来了。除夕是要守夜的,而我总是早早就瞌睡了,半夜时分,大家都睡着的时候,我悄悄的起床,穿上新衣,在镜子前自顾自怜半个晚上。凌晨时分,谁家的鞭炮第一个响起,一家接一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初一早上,全家人也换上了新衣,先燃一堆柏枝火,满院青烟,四处柏香。接着煮饺子上供敬神,天神、土地神、灶神、各路神灵一一敬到。然后祭祖先,给长辈、族人磕头拜年。父亲领哥哥出去拜年时,家中留有母亲接待前来拜年者,出出进进,人来人往,互相道贺,喜气洋洋。母亲手捧大瓷盘,内盛柿饼、酒枣、花生、核桃之类招呼来人,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一早上忙得不可开交。拜完各家,再到祠堂集体祭拜,齐放鞭炮,共庆大年,把全村的春节喜庆推向高潮。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那时物质匮乏,只有过年才过几天丰盛的日子,所谓“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时过境迁,现在的人们再也不馋骨头上的肉香,也不再炫耀身上的衣裳,可记忆里年的味道却扎根心间。

新闻推荐

“爬高上墙”守护老旧小区“安康”

■本报记者姜蕊腊月里家家户户都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忙碌着,与此同时,有一群人正迎着刺骨寒风攀爬外墙、站上屋顶,守护老旧...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