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移民搬迁第一村里看变化

各界导报 2019-11-15 02:03 大字

□实习记者孙高菊

2010年7月18日,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将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24户房屋夷为平地,29名村民在灾害中遇难。痛定思痛,全省移民搬迁政策由此发端。

2011年5月6日,以七堰村命名的七堰社区成为全省移民搬迁首批安置社区。随着易地搬迁举措稳步推进,陕南山区群众掀开生活新篇章。

11月8日,省政协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三级联动民主监督调研组来到灾后重建的七堰社区,见证这里发生的变化。

家住七堰社区、今年64岁的黄应平,就是那场灾难的亲历者。他说,自家的老屋距离受灾的林家院子只有两分钟路程。当年,泥石流灾害来临时,全家人与死神擦肩而过。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泥石流灾害留下的,连我堂屋的墙上都是,现在想起来我都有些后怕。如今生活在社区,住得好吃得好,人多也热闹,再也没有那些后顾之忧了。”指着老屋墙上的泥沙印记,黄应平感慨地说。

据大竹园镇党委书记柯英介绍,2010年9月七堰社区开工建设以来,历经灾后重建、避灾移民、生态搬迁和脱贫搬迁四个阶段,目前社区已建成安置房840套。

安居乐业,住房保障是开启新生活的第一步。为了解决搬迁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让群众真正尝到新生活的甜头,七堰社区同步实施产业建设。

据介绍,通过“筑巢引凤”“归雁”工程,这里引进了3家社区工厂,建成了以观光茶园、荷塘月色、林下养殖为主的循环农业市级农业园区,依托当地避灾移民搬迁发源地发展乡村旅游,解决了600多名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实现了搬迁后的稳定增收目标。

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七堰社区将社区、园区、景区和社区工厂统筹谋划,社区饮水安全、智能供电、网络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相继完善,社区居民享受到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和更优质的生活环境。

“就近集中安置不仅解决了群众的住房问题,而且还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省委、省政府的这一决策部署是七堰村的福音,是在为我们陕南人民谋幸福。”参与过当年救灾工作的汉滨区政协主席李建飞动情地说。

七堰社区的搬迁安置模式,是陕西省脱贫攻坚探索实践的一个缩影。借鉴这一模式,如今,安康市易地扶贫搬迁已搬迁10.56万户33.67万人,其中,实际入住10.49万户,入住率99.32%,实现旧宅腾退6.7万户,腾退率为71.1%。

新闻推荐

安康出台科技创新支撑富硒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本报讯近日,安康市科技创新支撑富硒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印发实施,标志着安康市富硒产业在科技支撑方面有了总体规划,为全市富硒...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