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上人生

汉江晨刊 2019-03-05 01:00 大字

□ 实习记者 滕静 文/图

汉滨区新城路42号有一位80岁的老剃头匠史师傅,经营着一家老式剃头铺,没有光鲜的招牌和华丽的设施,和街上的各色新潮理发店、美发沙龙比起来它显得落伍,生意也很清淡。但他依然经营,为他的那些老主顾们,也为自己,享受那份只有拿起剃刀才有的精神寄托。

史师傅叫史文信,是汉滨区流水镇人,小时候家里困难,12岁时就在乡里跟了一位老剃头师傅学起了剃头刮面手艺。1980年因安康建火石岩水电站需要这一带居民搬迁,史师傅带着家人和一身手艺来到安康城区新城路安了家。“房子虽然不大,门面只有三四米宽,进深有30多米的三间房子。但当时新城路是安康城比较繁华的路,人来人往,热闹的很。”史师傅想起当年的情景有点激动。“于是我就把家里的堂屋收拾收拾开了一间剃头铺子。这一开就是40多年。”

正说着,进来一位老熟人,打趣道:“哎呀,史师傅,你老人家还不退休呀,准备干到啥时候。”史师傅笑着招呼来人坐在椅子上,麻利地给客人系上围布。“我退休了,谁给你们这些老人手理发呀。”就和客人热络地聊了起来,手上麻利地为顾客剃头、刮脸、剪鼻须、按摩。一套程序下来30多分钟。镜子下方有一个长条案子,上面摆着史师傅的各类工具,大的小的有四五把,史师傅说那都是各有用处的,都是用了几十年的东西,顺手了。这时顾客理完发站起来,一边摸着刚修干净的脸,一边说:“别看史师傅都80岁的人了,眼不花,手不抖,剃头干净利落。我们这些老顾客呀,离了他还不行。”

闲下来的时候,史师傅就忙着烧水,清理推子上的头发,把剃刀在荡刀布上来回啪啪地磨着。“现在都准备好,等客人来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做事井井有条,这是史师傅多年的习惯,“客人来了都想尽快理完,不能让客人躺在那儿要敷面的时候再烧水,刮脸时去磨刀吧。”

“我做学徒那会儿,师傅一年要带三四个徒弟,对我们要求严得很,学上一两年就可以出师,自己挑上担子到乡里给人剃头谋生了。当时这是一门很吃香的手艺哩,现在这一行慢慢地落寞了。”

这时门口停下一辆摩托车,来了一对儿小夫妻带着他们刚满百天的女儿。“不过现在我的顾客也有特别年轻的人了。”史师傅笑了,家住高新区的杨先生夫妻俩,今天带着满百天的女儿希希特意赶来为女儿剃胎毛。“咋跑这么远?”“我们也是到处打听出来的,孩子三个多月了,一直没有剃过胎毛,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街上的理发店都没有这项服务。有的月子中心倒是可以剃,我们又不放心,毕竟不是专业剃头,孩子的皮肤又娇嫩,我们还是很谨慎。”

这边说着话,那边史师傅已经准备好剃头用的肥皂水和刷子,回头跟小两口说:“把孩子胳膊抱好了,唱个歌逗逗她,分散孩子注意力,剃头不痛,就是担心孩子紧张乱动。我开始剃头发了噢。”

“给小孩子剃胎毛这活呀,没有一点真功夫一般师傅还不敢接哩。”史师傅很自豪地说了一句。

忙完了活,史师傅端着茶缸坐在门口的椅子上,一边呡着茶水,一边和路过的老街坊打招呼,享受着惬意时光。

现在史师傅家里经济条件好了,儿女也各自成家。史师傅也买了新房,搬离了新城路。但他还是每天早出晚归,来到新城路,伴着40多年的铺子等着每一位来剃头的客人。

新闻推荐

陕西信合“四个优先” 助力民企高质量发展

2月28日,由陕西省信用联社、安康市人民政府主办,安康市审计中心、市金融办等多家政府机构承办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民营企业...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