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需要保健品吗?

科教周刊 2019-01-17 08:48 大字

记者 田丕

生病吃药,这是一个自我修复、恢复健康的过程。然而,在一部分老百姓的生活中,保健品却有“鸠占鹊巢”的势头。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社会压力变大,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更加迫切。除了合理膳食之外,服用保健品成为不少人追求健康的方式。压力下的年轻人、关注健康和养生的老年人以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中年人,在保健品强大的宣传攻势面前,很难不“缴械投降”。

保健品不是药品

其实,我们所说的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按照《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的定义,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机能,适用于特定的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它只是人体机理调节剂和营养补充剂,可以用来进行辅助治疗。如果有疾病的人想通过保健品来治疗疾病,恐怕达不到目的。”安康市中医医院营养科营养师赵娟告诉记者,“药品无论从生产、配方组成、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疗效方面都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并且前期通过药理、病理等方面长时间的临床观察,才能投入市场。这样的药品必然具有确切的疗效和适应症,不良反应也很明确。而保健食品生产标准比药品低,不需要大量的医院临床试验,只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就可以。”

目前市场上流通最多的是调节血压、血糖、改善睡眠、增强记忆以及减肥等方面的保健食品,这些产品在宣传时会用到一些让购买者觉得有作用的字眼,而保健食品的主要作用在于调节和辅助,不在于治疗和预防。“这是很多人在选购保健食品时存在的误区。”赵娟告诉记者。

保健食品只适宜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时食用,因此要对症选购。要详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看看自己是不是该产品的“特定人群”,患有疾病的患者、幼儿、孕妇在选购保健品时特别要谨慎。

保健品“来势汹汹” 心理因素不可忽略

作为保健品购买“主力”的老年人,在占领保健品“制高点”上从不含糊,这其中也有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心理专家杨继云说起一件事:

黄奶奶身体还算硬朗,每天都会带着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伴遛弯儿。时间长了,有些年轻的保健品推销员就跟在黄奶奶旁边,向她介绍各种各样的老年保健品。

她购买第一份保健品是在2008年,一张字迹模糊的单据上写着2340元。那年黄奶奶正好70岁,之前她也听过很多次推销讲座,却没买过任何东西。

购买第一份保健品后,推销员们便开始用各种手法笼络这两位退休金丰厚的“大客户”。当身边有人质疑时,黄奶奶就会情绪激动地说:“他们愿意跟我做朋友,难道老年人就不能跟年轻人做朋友吗?”

这些年轻人就是黄奶奶的社交圈,他们像亲生儿女一样随叫随到。出门在外发现鞋子不合脚,只需一个电话,这些“儿女们”就把新鞋送来了。出去郊游没人陪,一个电话,这些“儿女们”就立刻开着车来接送。黄奶奶住院,好几个“儿女”到医院陪床、聊天,跑前跑后、嘘寒问暖。他们很快“融入”了两位老人的生活。

随后购买保健品,黄奶奶几乎是看都不看,只要这些“儿女”说好,马上就买。2015年3月的一张收据上显示,黄奶奶一次就购买了2万余元的保健品。其中有一种20毫升的“皇浆口服液”,一瓶售价为25元。每人每天喝6瓶,两位老人一天就要喝掉300元,而且至今还在服用。从2008年开始,老两口的退休金差不多都花在了各种保健品上,总花费粗算也有八九十万元了。

黄奶奶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有一万多元,如今却成了“月光族”。但吃了这么多保健品,老两口身上原有的疾病没见好,各种新的问题依然接踵而至,可见这些昂贵的保健品没有任何疗效。

“老年人依赖保健品,一是因为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在逐步衰老,发生着器质性或者功能性变化,就像俗话说的‘机器用久了容易坏’,老年人容易患各种疾病,所以他们更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只要商家宣传对健康有益,老人们都愿意尝试;另一个就是孤独感。”针对保健品“重灾区”的老年群体,杨继云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销售员的陪伴让老人感受到了爱,听课的小团体让老人有了集体归属感,老人对保健品也就欲罢不能。”保健品推销员正是满足了老人爱与归属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城市,养生保健品也已经“进军”农村。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内一科副主任郑婷婷认为,概念炒作和夸大宣传让不少农村老人本就不多的养老金捉襟见肘。农村留守老人多,但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信息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的问题,这让他们容易陷入保健品夸大宣传的陷阱中。

均衡营养和适量运动才能保健康

赵娟特别强调,不要盲目依赖保健品,毕竟它是食品而不是药品,它也不能在很短时间内改善人的体质,保健品针对的是特定人群,它是不能代替药品的。从营养价值来看,保健品的营养价值不一定很高,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还是应该从一日三餐中获得。

郑婷婷也持有相同看法,在接诊时她也会对来看病的患者详细解释。她认为,“均衡营养和适量运动才是身体健康的保障,千万不能把健康寄希望于保健品上。”保健食品的摄入也不是多多益善,而是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正确选择。

如果长期吃素食,会缺乏B族维生素,可能会导致贫血、糙皮症等,可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同时应该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肉类、蛋类、牛奶等食物的摄入;骨骼是老年人健康生活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在缺少钙的情况下,骨骼中的钙也会流失,导致骨质疏松等问题,应增加牛奶、深绿色蔬菜的摄入,同时也可以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钙片服用,多晒太阳,促使维生素D的生成,促进钙的吸收。

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认准外包装上的标志,正规保健食品都有对应的批准文号。赵娟给出建议,“抓住三个方面,一个是看‘蓝帽子’,二是看包装标识,还有就是要特别关注适宜人群。”保健食品的标志为天蓝色专用标志,与批准文号上下排列或并列。只有认清批准文号才能保证购买的保健食品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其次,保健食品包装标识和普通食品一样必须有名称、配料、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日期标示(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储藏方法、执行标准以及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卫生许可证号;保健食品只适宜特定人群,在选购时要详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看看自己是不是该产品的“特定人群”或者“不适宜人群”。

(注: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公布机构改革方案,食药监总局并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链 接

这些保健“常识”,别再信了

纤维有助排便、补钙稳定血压、吃可可粉能减肥……记者调研发现,这些在国内流传颇广的保健“常识”,其实至少在欧盟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

全球范围内,欧盟是公认的保健品监管较为严格的地方。在欧盟委员会官方网站上,可查到一份共800多页的清单,上面列举获欧盟批准或禁止使用的保健品宣传语,并都附有相应理由,即欧盟食品安全局的科学意见链接。

记者浏览这个清单发现,一些广为流传的健康“常识”,其实并不正确或者未获得足够的证据支持。

例如,膳食纤维摄入有助增强饱腹感、规律排便、体重管理、维持正常血糖浓度和维持血液胆固醇水平等说法,就未被欧盟食安局采纳。该机构在参考41篇学术论文后得出结论,膳食纤维摄入与所宣称的这些益处之间无法建立因果关系。

欧盟食安局解释说,膳食纤维是一类人类小肠无法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统称,“摄入膳食纤维对于人体有各种生理影响。受每种纤维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摄入剂量和方式不同的影响,产生的生理效应也会有区别”。

补钙有益身体健康的说法也广为流传。欧盟食安局在一篇科学意见文章里肯定了补钙对骨骼和牙齿健康、肌肉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益处,但同时澄清,没有足够证据支持补钙与稳定血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近年来,吃可可粉能减肥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但欧盟食安局评估认为,吃可可粉与维持正常体重之间尚无法建立因果关系。(新华社记者 王子辰)

新闻推荐

“三顾”鱼摊

“唉,真是的,害得你们又跑一趟……”赵志龙急得有点语无伦次地说。他是在安康城区兴安菜市场租了摊位的卖鱼户。日前,为交垃...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