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坐诊”架起医患“连心桥”

西安日报 2018-03-20 09:02 大字

唐都医院脑外科教授王学廉门诊下班后又开始“微信坐诊”为病友群患者进行答疑解惑。

■记者王超文/图

如今,“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医患广泛使用的沟通工具,不少医生通过微信平台,将健康服务从上班延伸到下班。医生们常常利用业余碎片时间进行“微信坐诊”,为患者答疑解惑,让患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医患间架起“零距离”、无障碍沟通交流的“连心桥”。

患者走进微信“病友群”

“@王学廉教授,之前您开的药我吃了20多天,头和手颤抖的状况改善了很多,现在慢慢可以拿筷子夹菜了。请问,这个药还继续吃吗?”“@王教授,请给我看一下这个化验单?”……

3月14日中午1时许,一上午接诊了60多名患者的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送走最后一名患者,匆匆下班回到办公室,吃了几口盒饭,便掏出两部手机点开微信“帕金森病友群”,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冒了出来。

“说明用药有效果,还需继续吃一段时间再来医院检查……”王学廉一一耐心地回复着。

“刚下门诊,又到‘病友群\’进行‘微信坐诊\’。每天午休和晚上,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解答病人问题,整天忙得像陀螺。”王学廉说,他所在科室2011年组建了QQ病友群,2013年组建微信病友群,现在发展了7个“病友群”,有近千名患者加入。

“在病友群中,我们会经常发布一些最新疾病科普知识。因为我们的病友多数都是老年人,信息比较闭塞,很容易有病乱投医,有的病友甚至相信所谓的偏方,吃蝎子、买磁疗床,不仅病没治好,还花了冤枉钱。这就是我们组建病友群的初衷。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病,这类患者群体更需要保护。在病友群中,包括我本人在内的13名主任、博士都在群里,患者一旦有用药方面的疑惑都可以及时得到医生的指导。但对于病情比较复杂的病人,我们还是建议来医院门诊,更加谨慎地对待疾病。”王学廉说,有些帕金森患者需要长期治疗,病人通过微信询问病情、发送化验报告等,不用一趟趟地跑医院,就能及时、准确地控制用药量,有益于治疗。而且,通过病友间的互相鼓励,还能让一些病重或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患者摆脱恐惧、乐观生活。

患者搭上就诊“顺风车”

“整天在医院忙得顾不上家,回到家常常抱着手机解答患者的问题,开始家人抱怨我是个‘手机狂\’,后来见我都是忙正事,家人也就慢慢理解了。”跟王学廉教授同一个科室的医学博士李楠说,微信“病友群”里的医生、教授几乎都是24小时开机,不管节假日或是早晚,只要群里有患者咨询,群里的医生都会耐心地一一解答。“同时,我们还会在群里定期发布一些科普、饮食、用药、锻炼、矫正、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建这个庞大的微信病友群,需要牺牲个人大量时间,进行额外‘加班\’。不过,我们的付出收获了患者们的认可和‘点赞\’,有时候看到患者发来的笑脸,就倍感欣慰。患者感觉,有了这个微信病友群,治病有组织、有方向、有保障,不少患者朋友都感叹说借助微信病友群让他们搭上了就诊‘顺风车\’。此话不假,一些患者需要就诊或住院时,通过平台可及时约到主管医生,这样既省时、省钱又便捷。尤其外地患者,通过平台约好床位,来到医院直接就可入住,省下了来回折返、等床位住宾馆的额外花销。有时,我们还会将病人的问题收集起来,约好时间大家一起来医院座谈,医生进行集中解答,让患者感觉很暖心。”脑外科医生李威说。

病友群让患者结识权威教授

据王学廉介绍,帕金森病是典型的老年病,随着年龄增高,发病率呈几何级数增加。中国帕金森病人数量在250万到300万之间,在全球国家中数量第一。中国帕金森病人数的另一个第一,是误诊、漏诊的人数第一,有相当一部分帕金森病患者被诊断为其他病症,没有及时接受到正规的治疗。

前不久,王学廉在“微信坐诊”时,安康市的周先生说9年前他开始出现右手僵硬、微微颤抖、活动不灵活等症状,当时以为是亚健康状态,没有当回事,在当地某医院被诊断为颈椎病并进行相应治疗,服用中药、按摩推拿,但症状不见好转;后来他的右腿右脚也出现了僵硬颤抖的症状,在另外一家医院又被诊断为腰椎病,进行针灸、小针刀治疗,甚至进行了一次腰椎手术,但症状还是越来越重。根据病人提供在微信“病友群”的相关检查结果和症状,王学廉教授为其诊断为“帕金森病”,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服药一段时间,周先生肢体颤抖、僵硬有较大改善。随后,周先生又通过“平台”预约来到医院住院治疗,王学廉为其实施了双侧脑起搏器手术。开机后,周先生感觉身体一下子不受束缚,马上轻快自由了,肢体的震颤、僵直感觉完全消失。回家后,他开始做家务,无论是洗衣服、做饭,都完全可以进行。

“感谢微信病友群,让我‘轻松\’地结识了大医院的权威教授,并为我对症治疗,挽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我微信里已添加王教授为好友啦!”周先生激动地说。

医生用互联网拉近医患距离

西安交大二附院肿瘤科医生康华峰,时常调侃自己“不务正业”,因为他总是争分夺秒地“玩”手机。他利用一切闲余时间,在微信病友群里答疑解难。康医生说,微信的沟通方式很便捷,医生也要与时俱进,用互联网拉近医患距离。康华峰为了便于随访患者、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建立了一个病友微信群,每天通过微信为病友答疑解难。康华峰在肿瘤医生的岗位上工作了20年,每天平均门诊量约为60位患者,而他在微信群每天“坐诊”的患者大约在50位。这就是说,除了正常门诊工作外,康华峰利用自己的下班时间又上了一个“门诊”,他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埋头回复病人信息,同事们都称他为“拼命三郎”。如今,康华峰的病友群已接近200人,他给群里的病友“约法三章”:病友们进入群后要实名制;在群里不能发布任何广告;在群里不用客套,有问题就直接提,不要浪费时间,遇到紧急问题可以直接电话沟通。

“用的是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去与病患交流,没有任何报酬,有的只是自己那颗为人排忧解难的心。在微信交流群中,我们与病患亲切交流,准确及时回答病患的问题。我花几分钟解答了病人的疑惑,就能避免病人来回跑医院的麻烦。虽然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但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打扰,只要多站在病人角度着想,就不会觉得麻烦。看到病人在我的指导下治好了病,我非常开心。”康华峰说。

受益于微信病友群的退休教师陈爱琴感慨地说:“微信病友群可以说是架起了医患间温暖的‘连心桥\’。患者因为疾病聚在一起形成了病友群体,通过相互交流,增加了对疾病的认识,通过专业渠道了解医学知识,减少盲从。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很多病友和医生成为了真正的朋友,从网络交流走向真实会面,大家一见如故,倍感亲切,这种归属感很重要。”

新闻推荐

汉滨区表彰55名道德模范

华商报讯(记者王培民通讯员朱骏)3月15日,汉滨区举行第四届道德模范暨最美汉滨人颁奖典礼,对来自汉滨基层一线的55位模范进行表彰,弘扬道德风尚,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新民风建设。安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